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教育廣播電台-岳志中老師D-school訪談大綱


教育廣播電台-岳志中老師D-school訪談大綱

                             新北市中山國中生活科技旗艦社群 108.1.29

一、我們知道中山的D-school,又稱生活科技實創夢工場。從去年4月開幕至今,運作有一個多學期的時間,您覺得學校現場已經有發生哪些神奇的變化?
ANS
我們都知道任何改變要在短時間內起作用都是奢求,不過中山在10年科學創意競賽的試題開發經驗的基礎之上,加上近兩年生活科技教師社群密集對話協作,齊心協力,透過D-school的旗艦專案計畫,我們發現
1.
學生變得更喜歡學習,發現學習變得更有趣。
2.
教師的教學從單打獨鬥,變得更多課程與教學協作、更多聚焦於學生學習的專業對話。
3.
尤其是課堂風景,更多的思考衝擊與交流、更多的關鍵提問、更多的表達發表,從知識流動的課堂轉變為創造思考的課堂。

二、很好奇,您可以說說學生為什麼變得更喜歡學習,以及發現學習變得更有趣?
ANS
中山
D-school強調學生以人為本的去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然後透過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也因此,在課堂上,不只是老師在思考,學生被動吸收知識,而是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在思考,因為共同參與感到滿意與成就感,自然引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再方面,學生發現知識其實距離自己很近,就來自生活周遭,還可以運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學習自然變的是一份具有挑戰與成就感的事,學生也就變得更喜歡學習。


三、那麼,關於教師現場教學的改變又是怎麼一回事
ANS
D-school的課程設計與教學上,我們教師除了思考如何能夠教到必要的知識內容,我們同步思考如何能夠啟發學生批判性的、創造性的思維。換句話說,在課堂完成後,我們不僅要了解與設定學生知道了什麼,還要透過知道依據這些知識,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我們不僅要瞭解與設定學生會做了什麼,還要透過體驗實創過程,進一步發現哪些共同的通則原理。簡單來說,傳統教學關注知識、技能,我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除了知識與技能之外,還關注概念與學習遷移這件事。

四、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何帶領或促進教師之間更多的協作與專業對話,進一步來改變課堂風景?
ANS
我們相信且信任老師是有能力啟動學生的深度思考,以適應與創造未來的世界。只要我們能引領教師有機會參與課程與教學的變革,然後,發現這些變革是對學生學習或成就能產生具體效益的,教師的教學信念就自然會轉變。更多的課程與教學協作、更多聚焦於學生學習的專業對話,自然而然就會展開來。

除此之外,我們中山D-school團隊也與國教院合作,透過外部專家學者的校園蹲點合作研究,共同參與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模組的討論、課堂學習的公開觀議課,讓我們透過現場實踐智慧與理論的交互辯證,深化我們課程與教學變革奠基與方向的正確性。

五、您提到學校本位的課程設計,我們中山國中目前發展設計了多少個課程模組?有沒有特別有趣能啟動創造思考課堂的,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
ANS

1.         科創社群發展生活科技跨域課程十年 : 科創社群由一群生活科技及理化老師跨科共同備課,每年研發兩個課程模組,如去年科創課程是慢速雲霄飛車旋風動力船,今年課程是天降奇兵滑翔機」。累積到目前,將近有20個課程模組了,是我們中山非常珍貴的智慧資產。

2.         另有我們組有生活科技旗艦社群,於每周第七節進行共備,盤點我們目前的教學條件,以及確定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以因應未來世界,藉由共同備課發展以下課程模組: 我的夢想樂園,認識動力,Googlecardboard製作,多面體水泥盆,魯班鎖,創意文具盒等。下一階段就討論必修模組,來架構中山的生活科技校本課程地圖。

3.         創意文具盒為例,先讓孩子思考他所需要的文具盒,進而並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成品,進行創意思考及功能觀察,最後,運用雷切工具,及電腦製圖能力,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文具盒。再透過分享交流,強化作品設計的改善。例如,文具盒放在包包裡會不會有被壓縮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時候,機構動力、結構組合,甚至設計美學就會進來思考了。很有意思!

六、未來,D-school的發展或努力方向還有哪些?
ANS

我們知道一般食品都會過期,新的科技也要不斷升級更新,那我們的教育呢?我們老師的教與學呢?我們相信學校的進步驅動力在於改進日常教與學的實踐。D-school就是我們的教與學的實驗創新基地,累績成功經驗,擴大到各學習領域。具體來說,針對生活科技領域現階段努力有:

1.         以創意設計為主軸,透過簡單機具及材料處理之製作程序,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設計能力,並協助其了解科技的形成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2.         發展中山的生活科技校本課程地圖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使科技產品的能力,及設計與批判科技之的能力,以符應課綱的理念「做用想」。

3.         逐步透過公開學習研究課,建立學習、教學、評量的系統機制,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4.         推廣創意設計思考的教與學,分享開發的課程模組,透過不斷實作、修正、共備再設計、測試的過程,讓課程模組更為完善,也能達到教育共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