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自主學習取向課堂的備觀議課之初步探究

 

自主學習取向課堂的備觀議課之初步探究

數學自主學習實踐社群:翁偉閔/林信宏/楊智超/劉俞宏/陳君武

探究彙整:陳君武校長/陪伴專家:鄭章華教授

壹、           共備:在理想課與實際教學轉化之間的布局

一、為什麼我們要進行課程共備?
1.
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以「九年級機率課例」為載體,以同儕夥伴之間  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對課本身的改進、優化,從而給出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示例。
2.圍繞促進自主學習而展開:不僅以理論與經驗交流來解決自己的實踐問題,而是利用理論與經驗交流來對自己的實踐加以思考。針對課堂存在的真實問題:「缺乏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不足」、「容易放棄學習」、「學習程度差異大」等等,圍繞解決問題導向而展開尋求最優教學或學習設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優質高效學習課堂。
3.共備的終極關懷以專業共好: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

二、我們課程共備做了些什麼?




三、我們的課堂教學規劃怎麼做?

    首先,基本功不能略過,尤其是部定課程。在學習理解新課綱的基礎上,反覆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的目標,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重點、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共備過程中,線上會議與LINE軟體是我們進行同步與非同步專業交流對話的利器;其次,信宏老師與偉閔老師的「同課異構與共構」發揮課堂教學規劃共備的關鍵作用。先是信宏老師根據自己對機率教材的理解、教學策略的選擇、資源的選用,進行獨具個性的教學設計,然後再回到共備實踐社群內交流討論,分析反思,進行二度整合設計,然後上課展示,備課實踐社群教師聽課,開展議課,進行三度整合設計。再由偉閔老師吸取大家意見,凝聚集體智慧,進行課堂教學規劃,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學情,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處理好「求同」與「求異」的關係,然後上課展示。課堂教學規劃經由一次一次打磨鍛鍊、滾動修正,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真正彰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       學習的關注焦點:能探究連續兩次事件的事件情形,並能嘗試以樹狀圖解釋。

(二)       教學任務布置:1.能解釋非均勻物體,無法客觀表示其機率。2.能由問題情境列出所有可能結果,並解釋為什麼。3.能將問題情境轉化為樹狀圖,解釋俄羅斯轉盤所有可能事件。

(三)       擬定的教學方法與策略:1.分組合作學習。2.俄羅斯轉盤的實作探究。

(四)       安排主要觀察學生:低中高成就學生三名,並分別設定其課堂成功學習標準。

貳、           觀課:在教師運作課與學生經驗課之間生成變化

一、我們對於觀課定位的共識?

     觀課對上課者而言,是展示自己教學觀念、教學個性、教學思路、教學經驗、教學智慧的平台;對觀課者而言,是學習、借鑑同儕教學經驗的機會。若能藉由教學者的口述以及觀察者的紀錄,將師生學習的思考歷程探究分析,包含「行為中的反思」、「關於行為的反思」,將有助於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品質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行為中的反思:1.教學者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是否準確?(教學者為何佈置這個任務?為何這麼提問?);2.對於難點與重點的判斷恰當?(學生為何無法回答?學生為何這樣回答?)。

(二)關於行為的反思:學生經驗的課是否有意義?(學生學習樣態呈現那些事實?事實的背後意義?教學者做了那些教學決定?有沒有更好的決定?)。

二、觀課行為分析的要素是什麼?




三、觀課實錄

教師運作的課

師生互動情形

學生學習樣態

學生經驗的課

示範、佈題、提問、回饋、實作探究、鷹架及引導等

照顧差異、變化生成;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自學、共學、互學

目標學生(S22S5S15

 10:05

教師強調學習的自我提問與反思(引導)。

文字方塊: T      S all

 

 

1007

前堂課學習回顧與反思討論(佈題、鷹架、回饋、引導)

 

 

 

 

 

 

 

 

 

 

 

 

 

 

 

 

 

 

 

 

 

 

 

 

 


 

 

 

 


第一組有互學(核對答案、提出質疑、更改修訂),其他組以自學為主。

 

 

S12透過導學產生自學

 

 

 

 

 

當題目挑戰度提升,愈能激活組內互學,以及組間的共學(比較區分、提出質疑、更改修訂)。

 

 

照顧差異

 

 

 

 

 

 

 

 


組內互學

S5(中)能解釋非均勻物體,無法客觀表示其機率。

 

 

 

 

 

 

 

 

 

 

 

 

 

S15(低)能理解非均勻物體,無法客觀表示其機率。

 

S5(中)能解釋均勻物體機率趨近現象。

1023

歸納機率的迷失概念與澄清討論(回饋、引導)

以學定教、變化生成

互學及共學表現比較多。

 

1028

非均勻物體的佈題(提問、回饋、引導)

 

 

 

 

圖釘

 

 

 

 

 

 

擦布

 

 

 

 

 

1035

非均勻物體擦布的投擲實驗與觀察

 

 

1038

介紹擲筊

 

1039

演練、教師總結延伸(提問、回饋、引導)

 

 

 

 

 

 

 

 

 

 

 

 

 

 

 

 

 

 

 

 

 

 

 

 

 

 

 

 

 

 


(時間壓力略過)

 

 

 

臨場應變、變化生成

課堂暖身後,互學與共學逐漸活絡。

 

 

 

 

 

 

 

 

 

 

 

 


物體面積、形狀、重量對結果的影響(共學)

 

各組開始討論擦布任一面的機率是否為1/6?

 

 

 

各組進行實際投擲實驗與觀察發現

 

 

 

 

 

 

 

組間討論串連共學現象發生

 

 

 

 

 

 

 

 

 

 

 

 

 

 

 

 

 

 


S23經過共學改變原來的答案。

 

 

 

 

 

 

 

 

 

 

 

 

 

 

 

 

 

 

 

S8經過實作、共學改變1/6的答案。

 

 

 

1050

教師預告下節課俄羅斯輪盤

 

1050

布置自學作業

 

 

 

 

 

 

 

以學定教

 

 

 

 

 

 

自學(整理已學、找出難點)

 

 

參、           議課:渡人渡己。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改進與優化學習課堂。

一、           我們如何進行議課?

陪伴專家擔任議課主持人,示範傾聽、串聯與回歸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程序之間彼此串聯,絕非一個輪一個說自己的觀察與看法。

以下是進行程序的參考原則:

(一)授課老師反思課堂過程及成果(5-10min)。

(二)實踐社群補充磨課歷程及心得(3-5min)。

(三)觀課老師提問回饋及欣賞建議(5-10min)。

(四)授課老師與實踐社群合作回應(5-10min)。

(五)陪伴專家評論總結及感謝參與者(3-5min)。

 

二、           促進自主學習課堂的實踐反思

(一)課堂展現了哪一些自主學習元素及原則?

 

客觀事實O

感受、反應R

意義、經驗I

決定、行動D

發生什麼事?

觀察到什麼?

你有何感受?

什麼因素?

這代表什麼?

接著怎麼做?

我可以做什麼?

教學實踐

l   布置任務

l   實作探究

l   教少學多

鼓勵互學共學,促進學習調節與躍升。

 

學習評估

l   安排低中高成就觀察學生

l   以形成性評量促進學生反思對話與改善

l   以學定教

l   辨識學習難點,調整教學設計。

l   照顧差異、變化生成。

 

夥伴關係

教師導學

有上課時間壓力。

學生課前預習的準備及運用的習慣尚未建立。

如何加強學生自學能力,以及提供自學資源?

學習環境

分組學習

同儕間互動不主動

課堂討論規則與習慣尚未建立。

了解數學課堂討論規則,與學生共同協商行動。

數位利用

Plickers App

即時回饋問答

新奇。有助於師生互動。

科技可以促進學習效能與引發學習動機。

 

(二)課堂對於學生學習帶來了什麼實質的影響?

1.     回到探索活動的數據觀察來思考答案?

觀察S3能回答「投擲硬幣10 次,會出現5 次正面。」是錯誤的,但是不能說明理由。老師引導回到探究活動的結果來思考,S3就有發現機率是趨近的概念。




另外,觀察S8對於長方形擦布每個面的投擲發生機率為1/6。經由實際探究活動與組間共學,S8能掌握面積、形狀和重量會發生可能性。

2.     布置開放式任務能促進協作,引發深度的思考與討論

當題目挑戰度提升,愈能激活組內互學,以及組間的共學(比較區分、提出質疑、更改修訂)。

(三)您最開心看到/最為欣賞的是甚麼?

1.設計自學學習單,搭架自主學習的可能與習慣



 

   運用自學學習單:整理已學、找出難學,建立自我調節。不過,班級部分同   學會以開玩笑心態作答,或無法完整表達。例如:T今天課堂學到了什麼?S機率。(自學學習單有沒有更好設計的樣式?自學學習單與引動自發之間的策略有哪些?還有哪些相關自學資源可以提供?)

2.安排低中高成就觀察目標

     教師事先設定三位高中低成就學生,分別設計以不同的課堂成功學習標準。更能具體化學生學習的樣態與效能「讓思維可見」。但是組內互學的流動少,照顧差異情況也不顯著。(如何促進組內有意義的共學?)

(四)有沒有一些相近的經驗或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享?

    關於課堂討論規則的建立與促進,讓思維可見的作法,曾於2016年有機會跨國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觀課學習,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該堂數學教師主張「讓思維可見」的教學理念。在佈題過程中,教師將學習內容以簡單文字形式真實呈現在教室牆壁四周,讓學生反覆誦讀「學習目標」「成功標準」以及「學習步驟」,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建立課堂討論文化。「讓思維可見」即將內隱的思維外化。從教學實際看,外化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圖示、講述,也可以操作工具,關鍵在於要求教師擁有並始終堅守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為學生的思維發展營造環境、開闢通道。

(五)假如將來有機會教授同一課題,您會有什麼具體的改動建議?

1.自學學習單的重新設計:布題朝鷹架設計、組內與個人表現成績連動。

2.建立課堂討論規則與習慣:透過提示版或課堂環境布置來營建。

(六)你從授課及議課老師身上學會了什麼有用的功課?

1.公開課不是「模仿專家教師的技術行為」,教師的教學決定都聚焦於學生學習。

磨課歷程經過三度整合設計共構,教師在理想課與實際教學轉化之間的布局。在教師運作課與學生經驗課之間生成變化,透過看著學生的動作與表情、聽著學生的言談話語、感受班級現場的氣氛,教學者展開的省察、選擇、判斷的一種實踐性問題的解決。

2.陪伴專家在實踐社群取得關鍵地位

實踐社群是基於友善、互信的氛圍,才能激活最大價值。陪伴專家鄭章華老師具備有豐富的數學PCK經驗與能力,能具體引導教師將學科內容轉化和表徵為有教學意義的形式,以調適不同背景和能力學生的學習。已與實踐社群教師夥伴建立友善、互信的關係。另外,陪伴專家擔任議課主持人,示範傾聽、串聯與回歸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程序之間彼此串聯,絕非一個輪一個說自己的觀察與看法。

3.對話即實踐:實踐社群持續集體探究以累積專業資本

實踐善用社群媒體平台打破時空限制、透過教學探究的文本生成循環而使得專業資本得以積累,當成員實體參與備課-觀課-議課之時,便是創造集體探究活動,於教學文本的生成循環中進行探討和反思。主要涉及一堂課中各類教學問題的解決,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對課堂本身的改進、優化,從而給出問題解決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