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學習新動力

 生之勇氣 courage to be 是懸空對世界真善美的懷疑,人類竭盡一切可能在所處的環境裡掌握自己的方向,實現其潛能。這樣生之勇氣也隨之轉化為信仰的動力,用自己天生的能力與動力去解構與重建他的世界觀,將往昔接受命運的勇氣轉變成為對命運展開一連串主動格鬥的勇氣,這是每一個人一生永遠的功課黃武雄, 2004 。自主學習亦即是生之勇氣, 我們要看見孩子的需要,從學生學習為中心,打開經驗世界到能力的習得以及個體的發展,啟動學生具備能力與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

教育部為呼應世界培育人才的趨勢,自 108 學年度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又稱為新課綱) 。因應快速變遷時代,如何提供學生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以讓學生擁有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應用的能力。自主學習可謂是新課綱重視的學習圖像 洪詠善、盧秋珍, 2017 。此外,《親子天下》分別在 2012年及 2017 年對台灣國中生進行學習大調查暨學習動機網路調查,發現許多國中生缺乏學習動機,處於被動的參與學習;以及 新課綱在課程安排、考試內容與升學管道上,都帶來重大變革。 高中學習內涵的變動包括增加「空白課程」,減少「學科知識」學習時數 14 %,主張 讓學生拿回學習自主權,發展多元選修與特色課程;大考中心也將配合新課綱,大幅調整考試命題走向,未來將出現大量情境結合題目,評量學生在真實世界的能力;以及未來大學個人申請將參採的高中學習歷程,至少占分 5 成。各國的高教也在鬆綁 學習歷程自主化,打破線性學年路徑的趨勢,在在考驗學生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力明顯增加。因此,在國中教育階段,無論是在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與意願、 鋪陳升學輔導進路,或是回應世界培育人才的趨勢,自主學習都扮演關鍵性角色。

學生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自主學習者,自主學習絕不會是放任式的教育(Paris&ewman,1990;高寶玉,2018)。教師要從「想成為自主學習的老師」,到「有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老師」,需要擁有更複雜化的教學知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藉由教師提供示範、教導與淡出(fading)的指導歷程,讓學生透過觀察、鷹架(scaffolding) 與逐漸獨立練習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得學生發展出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與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的技能,以及統整相關技能與概念性知識;另外,也要 擁有更多教學方法和持續專業成長的機會 梁雲霞, 2009 黃永和,2007 。為 此,在自主學習實踐與轉化歷程中,相不相信學生會自主學習?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如何看待學習者的角色? 教師做了什麼決定?以上在在影響其教學決定與真實課堂風景的面貌,亦 皆指向教師在自主學習實踐與轉化歷程之關鍵角色扮演,是為本章問題意識之一。

其次,當教師逐漸走向學習者中心、尊重學生自主性的時候,教師亟需蘊涵的新思維與重新定位的新角色,在此自主學習的動態歷程中,也同步蘊含教學觀點的轉變,教學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教師是怎麼想的?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了什麼?而這樣的發現,又如何在影響教師?一旦伴隨教學行動省思,更能覺察教學行動背後的動因,並感知自身內在的改變與成長潛力,有鑒於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究教師有意圖在超越目前教學現況與現實環境時,其教學觀念的轉化與學習成長乃是本章問題意識之二。

綜上,本研究以「自主學習歷程中的教師角色」與「教師轉化學習」為主題。其中,「自主學習」,可以對應的是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和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由學習者自發診斷學習需求進而形成學習目標後,尋找與選擇適當資源和學習策略,並自行評量學習效果的歷程;而自我調整學習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後設認知對學習的認知、動機、行為與環境等各個面向進行調整,也能配合不同學習任務而主動使用或調整能提升學習效果之學習策略(趙志成,2015)。換句話說,自主學習乃是基於學習者的內在動機,自發診斷學習需求、形成學習目標、尋找與選擇適當資源與學習策略、透過後設認知進行調整、自行評量學習效果的歷程。其次,本研究採用成人學習領域中的轉化學習理論(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為論述架構,此理論最大特點即是探討學習者改變固有觀點與慣性行為之歷程,故以此分析教師在進行自主學習課程的轉化與實踐歷程中,不僅是教師在技術層面上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是更深入探索內在教學態度與觀念的轉變。當教師建立新的觀點或修正自己原先的看法,而進一步採取實踐行動,此即為教師轉化學習的過程。

基於此,本章之研究目的有二:一是分析自主學習實踐與轉化歷程中教師角色;二為探究教師觀點轉化學習歷程。另外,要將新課綱理念與學校現場作連結,需要透過實踐性探究,理解連結歷程中的可 行性,藉由反思批判洞察教師課程或教學信念以創發自主學習的新途徑。是故,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運用訪談法與開放性問卷為主,輔以參與觀察法進行資料蒐集。採取立意取樣,以「和諧國中」(化名)為研究案例。選擇原因在於該校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課程轉化探究」的研究合作學校,自主學習為該校新課綱的課程轉化重點之一。


本研究採用成人學習領域中的轉化學習理論(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為論述架構,此理論最大特點即是探討學習者改變固有觀點與慣性行為之歷程,故以此分析教師在進行自主學習課程的轉化與實踐歷程中,不僅是教師在技術層面上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是更深入探索內在教學態度與觀念的轉變。當教師建立新的觀點或修正自己原先的看法,而進一步採取實踐行動,此即為教師轉化學習的過程。

可至網站瀏覽或下載。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5&mp=teric_b&xItem=2054480

可至網站瀏覽或下載。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5&mp=teric_b&xItem=2054480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態度才是關鍵

 

態度才是關鍵


    阿武校長:「你對未來抱有想像或具體的目標嗎?」

   鄭大熊:「我沒有想法,什麼都可以,但什麼也都不想做。」

    在《I世代報告》指陳1995年後出生的I世代,更講究現實感,重視富裕的程度持續增加,注重人生意義的程度卻不斷下降。主要因為I世代強調自我界線,以及「情緒安全」,這樣反而更顯脆弱,擔心「真實表現」與「預期表現」之間差距過大,凸顯自己的不夠完美,乾脆「不作為」、「不夢想」,客觀減少失敗的風險;並且在心中的小劇場不斷上演:「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做得到嗎?」、「我失敗了怎麼辦」,……,以為只要別人滿意了,你就會安全了、安心了。你是否認真想過,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你?不過,我們得承認並非所有的看見都是一覽而盡的,有些必須經過事件的淬鍊才會豁然開朗。

如果你都不喜歡自己,別人憑什麼喜歡你?

    自我否定通常不是天生的,最初是別人對你丟石頭,最後你也學會用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開始對自己丟石頭。那表示你已從別人眼裡去看待你的價值,開始質疑了你眼裡那個原本喜歡的自己。無論是再完美的人,永遠都會有人說不是,阻擋不了。所以,不要生活在與他人的比較當中;不要讓別人的評價影響了你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勇敢主張自己每一天,而不是依循別人的評價而悲喜哀樂。當你投入「喜歡的自我」的經驗中,就會強化「自我是行動的主人」以及「自我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人」。

別把自己框限住,人生原本就存有許多種可能

    很多人執著於自己屬意的A計畫,覺得要是沒有考上第一志願、沒有選上模範生,,人生就完了,以後就沒有以後了。其實,所有現在發光發熱的人,都曾經走過一段孤寂的路,越沒有人在意的時候,越需要相信自己。另外,也要趁著在有本錢失敗的青少年階段,一方面要保持開放的心,在身體、心智上都去準備,接納所有無法預期的事,然後鼓足勇氣面對未知與恐懼,就會得到很多不可思議的回饋;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嘗試,尤其在沒有方向的時候,就表示你並不了解自己的實力到底到哪裡,所以要不停的去嘗試、挑戰自己,設定比自己能耐再高一點點的目標,一試再試,直到夢想到手。

別光說不練,行動比你想像重要

    開始行動不需要卓越,但是追求卓越必須先行動,如果沒有拼盡全力,就無法從挑戰中學到東西。你有多少次在決定的當下,臨陣畏縮,決定等候完美時機才行動,但完美時機似乎從沒來過?生活不在於尋找過失、專注錯誤;而是必須離開舒適圈,全力創造希望、正向行動。真正充滿信心與希望的人,全都是一路上磨練出來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有屬於你自己的節奏,總是有人走得比你快,但有人走得比你慢。快慢不是問題,開始行動並堅持到底才是關鍵。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國中教師實踐社群發展校訂課程之個案研究(中山國中自主學習社群的實踐故事)

 

國中教師實踐社群發展校訂課程之個案研究

陳君武、彭怡婷

發表於中等教育季刊第71卷第3

 

摘要版

 

    我國政府於2014年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首先大幅變更高中入學制度,並於108學年度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總綱的學習圖像中強調國民小學培養學習能力,國民中學教育則是鼓勵自主學習、同儕互學與團隊合作,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著重學生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獨立自主等(教育部,2014);並於課程架構明訂國中小可於彈性學習課程規劃自主學習,以形塑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和增進學生適性發展,列入年度課程計畫備查與校務評鑑之重點項目。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政策文本做為一種論述,同時也提供教育工作者一種理解與繪織不一樣的教育圖像,重新定義師生角色,成為課程改革的倡議者與行動者,因而得以創造一種與原本不同的課程運作模式卯靜儒,2019,對於學習的新定義促發學校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發展的重視。21世紀的學校教育已從背誦學習轉為思考探究,在對話式的深度學習中轉換知識,由「理解知識」轉為「知識的意義與作用」。教師的角色也從過程的教導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領導者與教練(陳美如、雷嗣汶,2019)。所謂強調自發、為自己而行動的自主學習,學習者除了例行性地運用規則或方法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之外,更需要有能力調整思維和活用知識去處理不確定性和變化,以及採取批判的立場思考與行動,同時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OECD, 2005),期能有助於以學習者為主體之教育理念落實於國中教育,以及回應和處理國中生「無學習動力世代」的問題(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

    每一個班級的教學情境都是個殊而複雜的,唯有透過經驗與省思的交互焠鍊,教師才能理性的詮釋與轉化。實踐社群是從問題解決中累積經驗,抽象化為行動的準則以應對新的問題和挑戰。過去傳統台灣教育現場的教學常被視為一種「技能」,強調心照不宣,教師習於單打獨鬥,處於自己的「教室王國」內孤軍奮鬥,很少有機會觀察同儕的教學,或將自己的知識公開分享,造成教師彼此之間無法互相學習及激盪新的知識(王為國,2007Wenger2006)的研究指出,實踐社群成功地促使許多參與者改變了慣例,這包括參與者將更多的學術技能和知識運用到他們的課程發展中,對他們的評估策略進行實質性改變,並採取步驟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友好的環境。近年教育改革的努力,教師的學習方式也從過去的個人學習的型態,走向社群的學習模式。實踐社群可提供一個安全、信任的社會學習環境,讓參與的教師感受到舒適與安全感。實踐社群也透過教師的對話、分享、批判、回饋與反思等過程,讓教師在不斷的刺激循環下成長,發展出他們的實踐智慧。透過實踐社群運作,豐富學習生態的專業知識,並擴展教師的教學力,也能引進多元資源,讓課程創新活化並永續發展(王為國,2007;張堯卿,2018

    綜上,近年在學習的觀點正逐漸改變之下,認為學習是參與,是脈絡學習,是一種社會互動(Hodkinson & Hodkinson, 2004; Lave & Wenger, 1991)。課程改革也成為一種「革新的社會實踐」,教師宜成為革新的實驗者和行動研究者,並透過同儕間合作慎思和協同實踐,以及師生的協商和共同建構,創造具脈絡化和校本精神的課程知識(歐用生,2000)。因此,基於新的學習觀點,以及教師實務知識的產生需有實際情境支撐,本文是以大大國中發展彈性學習課程之實踐社群的實際運作為例,探究其運作的階段歷程、特徵,以及探討透過實踐社群運作對「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彈性學習課程研發的助益。透過研究者現場參與及觀察,輔以文件分析、教師教學回饋表,以及個人反思札記等方式,描繪教師實踐社群運作實際,以進一步了解實踐社群歷程階段、特徵,及其對於創新課程發展的助益。自主學習之實踐社群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潛在階段」、「建立階段」、「參與階段」、「活躍階段」以及「轉型階段」等五個階段。在其發展歷程中,歸納其實踐社群的運作特徵包含:「具有明確的任務及關注的價值」、「充分調動社群領導者職能」、「強調深度思考的共同學習」、「開放內部和外部觀點之間的對話」等。藉由社群明確任務的發展運作,促進成員對課程研發與專業認同,亦創建一個協作環境的學習平台,成功地促使成員重新檢視和改變課堂,強化教師課程慎思與創新發展,構建實踐社群的永續發展。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關於中山課程願景再形塑~我們抱著希望而來


關於中山課程願景再形塑~我們抱著希望而來

    學校願景代表學校的核心理念與未來期盼,願景的建構是一個交互作用,持續進行的過程,並不是一次性事件。教育也是止於至善的努力過程,不僅在追求「擁有」更在追求「美好」。「固本學習、多元發展」是中山永續發展的信念,LeaderLearnerCitizen」是我們學生的成長圖像。希望透過系統化的教育歷程,陶養學生兼具「學習力」、「生活力」、「國際力」、「人文力」以及「智慧力」的全人發展。學校真正的向上,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翻新,更是讓內在固化意象相互撞擊,產生覺醒或反思的動力。企盼這此因應新課綱的課程願景再形塑的機會,我們可以共同參與意見、可以共同思考學校的未來,以及再凝聚下一刻所有中山人的教育使命。

願景重要元素說明

1.  繪織五位同學圖像的英文名詞是結合新課綱的核心素養、世界核心能力以及學校本位核心能力所構成。表示我們對學生能力表現的共同期盼。

2.  五力之間的交互螺旋動態發展意涉學習是透過非線性發展的歷程,恆久自我調節與成長變化;成長是與整體環境相互依存、共善共好。

3.  地球的圖像提醒我們要擴大教育格局與視野,不斷的自我超越與進步。

4.有關五力的闡明如下:

我們是一所主張「學習力」的學校:綱要課程固本學習,先導基地活化教學,拔尖扶弱適性發展。我們要充實孩子的學習經驗、加強孩子的學習方法、增能孩子的學習動力,培育孩子成為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並促進夥伴之間的有機連結與互惠共學,形塑學校得以成為創生系統的沃土生態。

我們是一所強調「生活力」的學校:發展多元社團,建設探索環境,落實服務學習。給孩子適性發展與選擇的機會、給孩子更多的團隊經驗、累積孩子為一件事、為另一個人去努力的經驗、提供孩子多元的標竿典範,讓孩子發現自我存在價值,進而願意承諾目標,無限的希望故事就會被醞釀、被發現、被發生。

我們是一所重視「國際力」的學校:強調雙語能力,佈建國際化情境,引進外師協同教學,發展國際交流的校本課程,豐富多元文化學習機會,以及實際體驗活動。創造孩子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的機會,強化孩子的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增進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讓世界走進來,向世界要答案。

我們是一所善用「智慧力」的學校:建設協同合作學習資訊分享平台,推廣數位學習及差異化教學,分階段推動智慧建築管理智慧安全監控,規劃智慧能源架構,智慧能源管理服務。給孩子付出和貢獻的參與機會,主動回饋終結被動學習,主張師生的彰權益能,創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科技智慧始終來自人性,役物而不役於物。

我們是一所講究「人文力」的學校:型塑人文藝術校園,精緻閱讀教育推動,發展利他共好的生命校園。引導孩子對「人」敞開,所以覺知人文關懷;對「事」敞開,所以涵養藝術品味;對「時」敞開,所以開展科技能力;對「地」敞開所以思考環境責任。讓孩子在這裡探索、發展、尊重生命,深刻覺知人的價值與意義。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新北中山國中:透過閱讀教育,翻轉教學與學習方式

 

新北中山國中:透過閱讀教育,翻轉教學與學習方式

未來FAMILY專題採訪報導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9202

文│王惠英

引言:

新北市中山國中去年與國教院合作進行「學習喜好」的問卷調查,發現該校國中生是熱愛學習的,但喜歡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與方法,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不會因為困難而退縮﹔反之,倘若是缺乏目標與任務的學習,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與動機

 

此外,現在的孩子是數位原生代,經常透過網路搜尋資料,但對於資料的選擇、判讀與應用是需要被教導的該校校長陳君武談到,由於數位化文本的結構沒有固定的基本模式,跨不同網頁進行統整更加複雜,因而批判性閱讀十分重要。

 

「我們看見孩子的傾向與需求,持續進行閱讀教育的規劃,希望帶動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轉變與鬆動,」陳君武指出,108課綱致力於改變學習樣貌,教師與學生角色、課程活動設計及評量方式等都要跟著調整。

 

在國中課業壓力較大的環境下,怎麼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中山國中作為新北市推動閱讀教育的核心學校,分享以下3大關鍵做法:

 

關鍵做法1:每位教師都是閱讀推動者,提倡學科本位閱讀

 

國中生的時間經常是塞滿的,早上7點多到校,晚上可能補習補到9點、10點,很難擠出多餘的閱讀時間「我們努力從教學做改變,在課堂上教會孩子閱讀能力,」陳君武強調,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是閱讀推動者,不限於語文領域,數學、科學等領域的閱讀也是不可輕忽的教學活動

 

「除了文字外,現在的閱讀也很注重對於圖表的理解分析、數據資料的了解掌握,甚至與他人的合作溝通,」輔導主任林信宏表示,為了提升一般學生對於閱讀的動機與興趣,學校老師會設計以遊戲導向為主,增強後設認知的活動

 

例如科技創意競賽,是由生活科技與部分理化教師成立專業社群共同設計競賽題目,比方說要求學生設計一台動力車和一輛投石車的連動裝置,觸動機關後石子必須準確落在標靶區才能得分

 

「在平時課程中,老師會提供學長姐優良的作品設計作為閱讀參考,也會教導學生學會畫設計圖、收集並閱讀網路文獻資料,並把學習歷程紀錄下來,提出改進策略及報告,」林信宏說

 

關鍵做法2:強調多文本、跨領域閱讀,邁向自主學習能力

 

「為因應新課綱,我們發展了自主學習課程,不論專題製作、議題探究等,都需要結合紙本閱讀與線上閱讀的能力,」陳君武談到,以前推動閱讀只是鼓勵孩子多看書、寫文章發表,現在推動閱讀則是融入課程設計與學習任務,需要更大量的閱讀與深化的思考

 

教務主任彭怡婷補充,去年針對七年級學生安排的自主學習課程――「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涵蓋「時間管理」與「閱讀理解」兩大主題。以時間管理為例,除了閱讀有關時間的文本外,主要和孩子討論如何分配時間,將最緊急╱不緊急、最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列出優先順序孩子認為最緊急重要的事,可能是補習、可能是線上交談等,不同的觀點都是可被接受的

 

在閱讀理解方面,則由各學科領域的教師提供不同的文本,包括紫外線、青銀共居、我決定成為素食者了、國際議題關懷-―愛女孩、BIG SIX學習方法等課題「我們帶孩子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同一文本,也在同一門課有機會看到不同學科的專業文本,提供與傳統課堂不一樣的學習,」彭怡婷說

 

109學年,中山國中已規劃設計「品閱心視野」的彈性學習課程,希望透過媒體識讀的教導,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的思辨力。

 

關鍵做法3:透過素養導向的評量,促進跨領域閱讀的推動

 

近年國中會考試題的轉型,包括跨科域、長文的素養導向命題,凸顯閱讀理解能力愈來愈重要彭怡婷指出,中山國中從106學年開始在各科段考嘗試素養導向的命題,希望透過學生的答題狀況、教師的自我評析,更精準的掌握素養導向的題型。

 

譬如該校數學科的段考,會仿會考出素養導向的非選題﹔又如行之有年的數學競試活動,是由八年級數學教師群共同研發設計素養閱讀題目,取材包含生活情境應用、圖表分析理解、數學證明等

 

彭怡婷表示,在多管齊下的努力下,這幾年中山國中畢業生的會考成績有不錯的表現,精熟(A)等級的比例遠高於全國及新北市的平均值,而待加強(C)等級的比例也遠低於全國及新北市的平均值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 - 從發展校訂課程看師資培育4.0

「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校訂彈性學習課程在中山七年級運作屆滿一年。欣見由隋奇融老師主筆〈「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從課程發展看教師專業成長〉專文,在「師資培育4.0622期順利刊登,歡迎至以下鏈結閱讀本期所有文章及廣傳:http://sc.piee.pw/U6RT5 

教學實踐與理論不斷的對話,將有助於我們自主學習團隊在教學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行動。這是我們第一篇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發表,預計還會接續以中山國中為基地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故事與大家分享。以中山自主學習團隊為榮

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 從發展校訂課程看師資培育4.0

隋奇融 / 新北市中山國中教師

陳君武 / 新北市中山國中校長

彭怡婷 / 新北市中山國中教務主任

發展校訂課程背景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類型區分為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國小與國中的校訂課程為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等(教育部,2015)。將課綱轉化過程,發展符合學校願景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學校行政與教師個人皆為嚴峻的挑戰(余舒蓉,2018;楊怡婷,2019;古瑞雲,2020)。筆者服務於新北市中山國中,參與發展與實踐校訂課程的共備社群。自民國108年開始,社群以看見孩子的需要,從學生學習為中心,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在教師的支持上,促進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為目標,發展「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跨領域課程,並於108學年度列入七年級每周一節的彈性學習課程。

課程特色

        自工業1.0時代起,科學家努力研發機器以減少勞力,到工業4.0人類已經能夠過AI智慧控制機器人替人類效勞。在「工業4.0」智慧化時代,只要將手機、平板等行動載具連接網路,即可瀏覽搜尋引擎經AI智慧運算提供的資訊,是故「教育4.0」應旨在將教與學創新,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網路上龐雜的資訊連結與整合,並且在充滿變化的未來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校發展「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課程,以時間管理、閱讀理解策略、資訊檢索策略、國際議題關懷為課程軸線,勾勒出專題探究的基礎,對身處環境的議題進行深究,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整合跨科知識、問題解決的能力,能夠與同儕合作和關心社會。學生在時間管理單元,學習將事情按優先程度排序,做有效的時間安排;針對跨領域的文本內容學習閱讀理解策略,關鍵字查找、利用概念圖或心智圖整合訊息,並高層次思考對文本進行反思與批判。參與「愛.女孩計畫」,縫製布衛生棉分享給非洲學齡女孩,協助她們解決因資源不足,導致月經經期無法上學的困擾,讓學生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並關懷和珍惜身處的世界。最後,以Big 6學習法結合小組專題製作,針對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時事、議題進行探究。

教師對「Leading」未來的觀點

        筆者服務的學校為都會型的大型學校,108學年度共有16名成員定期參與共同備課。教師同儕針對於教與學的創新,以及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轉化進行教學分享、專題討論與回饋反思。歷經一學期的交流、對話、省思,以及教學實踐後,筆者調查社群教師對自主學習特徵的觀點,以若干成員的觀點為例,社群成員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訂定計畫、學習當時間的主人。」「能夠了解什麼樣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能針對自己的瞭解所知,以及自己的策略,進行反思檢視,並加以修正調整。」等後設認知學習策略;「引發孩子自己想要深究議題、發現自己想要解覺得問題,進而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發掘自我學習需求,引出內心對於學習的動機。」「獨立完成解決問題後就會產生成就感,進而產生自信,並能面對更多的困境、積極思考。」等自發性的動機;以及「催化孩子與他人的互助合作能力,一起共學共想。」、「關照自我與他人的,具備對這個世界有感的本質,關懷人事物的。」,經分析(表1)後將其分成三個類別,分別為後設認知策略、自發性的動機、合作與關懷。

1、「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課程共備成員對自主學習特徵觀點

特徵類別

後設認知策略

自發性的動機

合作與關懷

特徵子項

1. 計畫

2. 自我省思

3. 自我監控

4. 多元思考

1. 好奇與探索

2. 自我覺察

3. 提升自我效能

1. 合作互動

2. 關懷身處環境

學生對「未來」課的回饋

筆者與教師夥伴從教與學創新的醞釀期、發展期到正式實踐一個學年度的課程,究竟是否為有效教學,確實提升學生在新時代的素養?於是授課教師群決定把「打分數」的工作與學生分享,以匿名的形式為這門課評分,並提出具體的回饋。評量項目包括學生對整學年度的五大課程主題的收穫進行評分(圖1),以及對學習興趣、課堂氛圍、跨域與多元思考進行意見回饋(表2)。



1、學生對課程五大主題評分結果,有效樣本N=918

分析後發現,學生對於國際議題關懷和專題探究的收穫有超過7成的學生給予4分以上的高度肯定,而其餘主題也都有超過6成以上的學生給予4分以上的認可。

2、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回饋。

回饋分類

回饋內容

學習興趣

1. 與生活經驗連結。

2. 豐富的實作活動,能有較多主動學習及嘗試的機會。

課堂氛圍

1. 老師能尊重學生提出的觀點。

2. 老師鼓勵同學自由地提出想法,並充分討論。

跨域與多元思考

1. 對問題覺察與聚焦,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2. 將所學應用與世界連結,進而付諸關懷行動。

3. 提出對事情的看法和主張,並提出有力的證據。

因應新世代教育省思

        科技日新月異,國發會(2019)指出2030年台灣將有46%的工作可能會受到AI的影響,也建議教師應有跨領域教學能力,開發跨域主題課程,培養學生多元學習及學科橫向整合能力。以筆者服務學校發展為例,教師認為因應智慧化時代的學生應具備後設認知策略、自發性的動機、合作與關懷的自主學習特質。歸納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期待是以生活經驗和實作活動提升學習興趣,且教師能接納學生多元的觀點,能營造自由開放的氛圍促進課堂的對話。同時,學生期盼能由關懷國際議題與專題探究對問題察覺,將所學的知識與世界脈動搭起橋樑,提出看法與主張,關懷國際與身處的社會。綜言之,新世代的教育須從師資培育扎根,於師資職前培育階段納入發展跨領域校訂課程相關知能,並鼓勵現職教師積極參與研習與共同備課研發跨域整合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唯有教師能將教育x.0升級到教育4.0,才能帶領學生持續的自主學習,適應工業4.0的社會。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 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頁113-133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 201-204

古瑞雲(2020)108新課綱國中彈性課程實施的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頁116-12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數位經濟及AI對社會影響與因應策略。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