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 - 從發展校訂課程看師資培育4.0

「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校訂彈性學習課程在中山七年級運作屆滿一年。欣見由隋奇融老師主筆〈「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從課程發展看教師專業成長〉專文,在「師資培育4.0622期順利刊登,歡迎至以下鏈結閱讀本期所有文章及廣傳:http://sc.piee.pw/U6RT5 

教學實踐與理論不斷的對話,將有助於我們自主學習團隊在教學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行動。這是我們第一篇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發表,預計還會接續以中山國中為基地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故事與大家分享。以中山自主學習團隊為榮

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 從發展校訂課程看師資培育4.0

隋奇融 / 新北市中山國中教師

陳君武 / 新北市中山國中校長

彭怡婷 / 新北市中山國中教務主任

發展校訂課程背景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類型區分為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國小與國中的校訂課程為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等(教育部,2015)。將課綱轉化過程,發展符合學校願景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學校行政與教師個人皆為嚴峻的挑戰(余舒蓉,2018;楊怡婷,2019;古瑞雲,2020)。筆者服務於新北市中山國中,參與發展與實踐校訂課程的共備社群。自民國108年開始,社群以看見孩子的需要,從學生學習為中心,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在教師的支持上,促進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為目標,發展「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跨領域課程,並於108學年度列入七年級每周一節的彈性學習課程。

課程特色

        自工業1.0時代起,科學家努力研發機器以減少勞力,到工業4.0人類已經能夠過AI智慧控制機器人替人類效勞。在「工業4.0」智慧化時代,只要將手機、平板等行動載具連接網路,即可瀏覽搜尋引擎經AI智慧運算提供的資訊,是故「教育4.0」應旨在將教與學創新,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網路上龐雜的資訊連結與整合,並且在充滿變化的未來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校發展「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課程,以時間管理、閱讀理解策略、資訊檢索策略、國際議題關懷為課程軸線,勾勒出專題探究的基礎,對身處環境的議題進行深究,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整合跨科知識、問題解決的能力,能夠與同儕合作和關心社會。學生在時間管理單元,學習將事情按優先程度排序,做有效的時間安排;針對跨領域的文本內容學習閱讀理解策略,關鍵字查找、利用概念圖或心智圖整合訊息,並高層次思考對文本進行反思與批判。參與「愛.女孩計畫」,縫製布衛生棉分享給非洲學齡女孩,協助她們解決因資源不足,導致月經經期無法上學的困擾,讓學生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並關懷和珍惜身處的世界。最後,以Big 6學習法結合小組專題製作,針對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時事、議題進行探究。

教師對「Leading」未來的觀點

        筆者服務的學校為都會型的大型學校,108學年度共有16名成員定期參與共同備課。教師同儕針對於教與學的創新,以及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轉化進行教學分享、專題討論與回饋反思。歷經一學期的交流、對話、省思,以及教學實踐後,筆者調查社群教師對自主學習特徵的觀點,以若干成員的觀點為例,社群成員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訂定計畫、學習當時間的主人。」「能夠了解什麼樣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能針對自己的瞭解所知,以及自己的策略,進行反思檢視,並加以修正調整。」等後設認知學習策略;「引發孩子自己想要深究議題、發現自己想要解覺得問題,進而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發掘自我學習需求,引出內心對於學習的動機。」「獨立完成解決問題後就會產生成就感,進而產生自信,並能面對更多的困境、積極思考。」等自發性的動機;以及「催化孩子與他人的互助合作能力,一起共學共想。」、「關照自我與他人的,具備對這個世界有感的本質,關懷人事物的。」,經分析(表1)後將其分成三個類別,分別為後設認知策略、自發性的動機、合作與關懷。

1、「Leading未來,卓越人才」課程共備成員對自主學習特徵觀點

特徵類別

後設認知策略

自發性的動機

合作與關懷

特徵子項

1. 計畫

2. 自我省思

3. 自我監控

4. 多元思考

1. 好奇與探索

2. 自我覺察

3. 提升自我效能

1. 合作互動

2. 關懷身處環境

學生對「未來」課的回饋

筆者與教師夥伴從教與學創新的醞釀期、發展期到正式實踐一個學年度的課程,究竟是否為有效教學,確實提升學生在新時代的素養?於是授課教師群決定把「打分數」的工作與學生分享,以匿名的形式為這門課評分,並提出具體的回饋。評量項目包括學生對整學年度的五大課程主題的收穫進行評分(圖1),以及對學習興趣、課堂氛圍、跨域與多元思考進行意見回饋(表2)。



1、學生對課程五大主題評分結果,有效樣本N=918

分析後發現,學生對於國際議題關懷和專題探究的收穫有超過7成的學生給予4分以上的高度肯定,而其餘主題也都有超過6成以上的學生給予4分以上的認可。

2、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回饋。

回饋分類

回饋內容

學習興趣

1. 與生活經驗連結。

2. 豐富的實作活動,能有較多主動學習及嘗試的機會。

課堂氛圍

1. 老師能尊重學生提出的觀點。

2. 老師鼓勵同學自由地提出想法,並充分討論。

跨域與多元思考

1. 對問題覺察與聚焦,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2. 將所學應用與世界連結,進而付諸關懷行動。

3. 提出對事情的看法和主張,並提出有力的證據。

因應新世代教育省思

        科技日新月異,國發會(2019)指出2030年台灣將有46%的工作可能會受到AI的影響,也建議教師應有跨領域教學能力,開發跨域主題課程,培養學生多元學習及學科橫向整合能力。以筆者服務學校發展為例,教師認為因應智慧化時代的學生應具備後設認知策略、自發性的動機、合作與關懷的自主學習特質。歸納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期待是以生活經驗和實作活動提升學習興趣,且教師能接納學生多元的觀點,能營造自由開放的氛圍促進課堂的對話。同時,學生期盼能由關懷國際議題與專題探究對問題察覺,將所學的知識與世界脈動搭起橋樑,提出看法與主張,關懷國際與身處的社會。綜言之,新世代的教育須從師資培育扎根,於師資職前培育階段納入發展跨領域校訂課程相關知能,並鼓勵現職教師積極參與研習與共同備課研發跨域整合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唯有教師能將教育x.0升級到教育4.0,才能帶領學生持續的自主學習,適應工業4.0的社會。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 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頁113-133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 201-204

古瑞雲(2020)108新課綱國中彈性課程實施的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頁116-12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數位經濟及AI對社會影響與因應策略。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