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學習「民主思辨」的珍貴時機 新北中山國中促學生關心公共事務(蘋果新聞網2021/12/15)

 


近來許多新聞、社群平台及各政黨社團所關注的公投議題,對於3C時代的青少年也廣受影響,在校園裡談公投議題似乎是相對敏感的,而即便公投年齡已下修至18歲,與國中生仍有一段距離,但新北市中山國中7年級校訂課程「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教師社群夥伴們,認為在引導學生關心公民投票議題,學習「民主思辨」正是珍貴恰當的時機,因此,透過課程來促進學生更關心公共事務,並學習尊重與包容多元觀點。

社群教師柯俐如老師在課堂初談四大公投議題時,學生詢問:「老師,我為什麼要學習公投?我又還沒18歲?」柯老師藉由學校班級訂購每日的中央餐廚為例:「當大家都在表示要訂哪家便當,而你什麼意見都不說,直到便當送來時,又嫌棄便當很難吃。」讓學生思考公民意見其實從生活小事到大事,每天都在發生,大家需要學習與練習適切的表達意見與立場。


四大公投議題感覺與我們很有距離,仔細思考,萊豬與我們的食物有關、核四及藻礁與我們使用的能源及生活的環境有關,公投綁大選則攸關如何促進公民參與,這些能讓學生更為理解關注公共事務的重要性。此外課程更安排設計了「公投日觀察學習單」,引導孩子成為具備閱聽素養的媒體公民。



校方的教務主任彭怡婷、陳潔亭老師及陳珈亦老師,則分別透過不同專業觀點在議題討論中,設計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並提供新聞報導、專題採訪、學術資訊等媒材,促發學生萌生想法且不追求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藉由數次的議題認識,協助學生更了解不同立場的人、事、物。多一份理解,就能給自己多一分深度思考與學習,及與不同意見共存的機會。


校長陳君武表示,2019新的課綱最是重視素養導向的教學,並強調與生活連結,而媒體識讀課程,更需要師長及孩子們學習時時關注生活周遭的現在進行式。引導學生思考公共議題,是為了讓學生的未來更美好。唯有透過實際的關心、了解,進而思辨、參與,才能成為更有高度視野與寬廣胸懷及熱情的真正公民。(突發中心莊淇鈞/新北報導)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人人都是自媒體,我應該…

 

人人都是自媒體,我應該…

阿武校長

    這是一個數位社群的時代,由小網路、小團體組成的網絡,每天我們都在使用社群媒體、討論區、社團網站或遊戲網站互相聯繫。一方面讓世界變得更小、尋求支持變得容易、生活變得有趣多元;另一方面也造成身心健康的影響:害怕漏追蹤朋友的動態FOMOfear of missing out),以及「社會攀比心理」(social comparison),對他人貼出的美好生活產生忌妒和比較的心態等等。因此,網路素養的認識與能力培養就十分重要,先以自媒體為題,與大家交換學習與想法。

    社群網路(如:臉書、Instagram等)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我們每天都能在社群平台看到來自不同人、不同組織,基於各自目的所產生的訊息。想一想,作為一個自媒體將訊息傳遞出去,以及快速作回應,是否有觀察發現:1.「達克效應」:有時會對自己的認知能力過度自信,以致於忽略了自身的某些盲點;2.「認知偏誤」:有時容易活在自己的劇本裡,當我們對某些事情有既定的認知時,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往符合這個認知的方向去思考,不太會反省這個想法有可能是錯誤;3.「從眾效應」有時我們也會盡量符合人們期待的想法;即使是一個不理性的想法,我們也會盡量說服自己跟他們的想法一致的;以及4.「情緒抒發管道」:「嗆聲」、「訐譙」來彰顯「勇氣」與「敢講」的青少年文化。但是,卻忽略了言論自由也不代表道德自由,個人抨擊的言論很容易直接傷害他人,加上自己朋友、同好的回應按讚,同溫層效應,強化了個人情緒抨擊的力道,一不小心,就成為了「網路流氓」。

    因此,作為自媒體,我們應該:

一、分享資訊前多思考:對於自己要分享出去的訊息,尤其是那些一時之間令人感到害怕的、生氣的、驚喜的訊息,應該先判斷訊息的真實性與轉傳後果。

二、對自己產製的內容負責:無論是在錄影、剪輯影片、或在網路上發文時,都應該想想自己為什麼產製這則訊息,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

三、產製內容時遵守著作權法規:在產製內容時,如果使用到別人著作,例如:影像、文章、或音樂等,需注意授權條款,遵守著作權的法律規範、尊重他人的智慧結晶、避免發生爭議。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主學習與慢想「WHY」是重要的,也就是熱愛思考、追求真理;想知道形成原因以及為什麼;慢想的歷程會不自覺提高了情緒的穩定與心理、思想的彈性,從中汲取不少快樂與滿足,也必定充滿發現與學習,



圖:品閱課程社群夥伴與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討論國中教育合作機會。

 

參考來源:中山國中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媒體素材教材包/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春風化雨 2021


 


春風化雨  2021                       

 

謝謝老師

低調過著不惹眼的生活,卻又是獨自擔當著偌大的複雜世情

教育千面,當心心顫動時

見與不見,就在那裡

成就與成全所有的美好

 

謝謝老師

願意過著一個渺小的生活,孜孜矻矻、日復一日教人成人

 

自以為是底鴨跩鵝行,是因為您的珍視與包容,讓我顯得重要又那麼與眾不同

不僅傳我知識,還壯大我的格局,燃燒對生活的熱情,以及未來的憧憬

謝謝老師

 

花因蝶而繁衍,星映夜而閃耀

您之於我的  念念迴響

 

謝謝老師!祝福師長們教師節快樂!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一場消失的畢業典禮,成就了一群最有韌性的畢業生

 

一場消失的畢業典禮,成就了一群最有韌性的畢業生

「小鳥在真空之下無法飛翔。正因為有了風阻,牠才能用羽毛捕捉空氣、在空中翱翔。這麼一想,或許一切挫折果真就是幸福的契機了」~岸見一郎。

 

    很不一樣的你們、很不一樣的機遇與成長故事。疫情年,壞消息多過好消息,苦日子多於快樂的日子。或許疫情讓我們不得不放棄許多事,就像這一場消失的畢業典禮,無法和老師同學共聚一堂說聲珍重再見、也沒有辦法在校園裡巡禮、好好告別;疫情的嚴峻考驗,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無常課程,至少教會我們兩件事:「修練打不倒的韌性」與「涵養世界公民的格局,滋養我們趕快長大,得以去面對充滿不確定性、易變性的環境,好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修練打不倒的韌性

    韌性是一個人面對環境及克服逆境的能力。無論是建立一段關係或是追尋夢想,都需要時間、需要犧牲、甚至需要承受隨之而來的種種傷害。韌性強調的不是永不退縮;而是有時候必須放下糾結,專注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修練自己與挫折共處的能力,涵養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力,就會有機會為自己創造更大的空間與彈性來適應改變。我們發現到,習慣具有韌性的人會把眼前的挫折詮釋為暫時性的、局部性的、可以改變的;遇到挫折能夠很快轉念,再度站起來、面對改變、適應新環境並繼續向前邁進。

涵養世界公民的格局 

  身處疫情時代的我們,直觀地見證了全球化的發展道路,任何一個國家發生的事故,不再是孤立事件,它會快速發酵,進而可能就會變成全球公共議題;我們也不斷看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再和諧,而是變成一種破壞與被破壞、報復與被報復的扭曲狀態。即刻啟動與未來的自己對話,反思世界公民的義務與責任?我們應該學著謙卑與謝天,不再唯人獨尊,世間萬物都應該互相關懷、共生共好;我們應該對生命與社會充滿熱情,學著與他人合作,從事利益他人與社會的事,努力讓這社會乃至世界變成更好的模樣。

    未來你們將會面臨無數個好日子、壞日子,這些試煉都會讓你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使命。我祝福大家,不要被試煉擊敗;抱持「修練打不倒的韌性」與「涵養世界公民的格局,永遠要記得一件事,你比自己想像中更勇敢,比你自己認為得更堅強,也比你自己知道得更聰明。

 

恭喜大家!祝大家畢業快樂!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與「探究」談戀愛時

當與「探究」談戀愛時

    109學年度資優班成果發表集刊分列有數學篇、科學篇、應用篇,處處迴響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融入課程與教學的踅音,就像是在引導學生與「探究」談戀愛;強調:「感受」(feel)、「想像」(imagine)、「行動」(do)、「分享」(share),賦予為自己而學習的意義,原來「探究」如斯美好。

    每每傍晚經過六藝樓三樓實驗室的照見:師長們引導學生感受環境或生活中需要改變的事情,進一步發揮想像力構想改變的方案,並且實際行動與分享所思所得;學生們則主動分工進行各項資料的調研,進行閱讀、分析及組織整理資訊等,更重要的是,透過同儕間分享與討論,增益學伴情感,進一步共同釐清研究主題本身的內涵,建構出自己/團隊對於該主題的知識概念;如此課堂風景在在實踐中山的資優教育理念,鼓勵學生深入參與自身的學習,不是讓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創造可以讓學生自然學習、探索的環境,以養護學生天生的求知慾,開展終身學習及自我潛能。更值得盼望的是,這般照見的無涯學海,實則擺渡教育關懷的兩葉扁舟:催發「要跟上帝摔跤」的激情以及滋養「謝天」的格局。

當與「探究」談戀愛時,催發「要跟上帝摔跤」的激情

    科學探究的路徑之一是從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修改猜想/論證猜想/得到結論/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一直到解決新問題。在猜想驗證、修改、論證的歷程,就是「要跟上帝摔跤」,對付並勝過心理上的恐懼,以及自恃的虛榮,我們要培養獨立思考、反思質疑和開放兼容的精神,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批判思考者。擁有這樣的批判精神,具體從行動中研究、研究中行動,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多元的思維,具備全方位的思辨能力與增強生命的韌性,我們可以克服同溫層和模仿、盲從和衝動,也能夠超越自我,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

當與「探究」談戀愛時,厚積滋養「謝天」的格局

    今年我們資優團隊共有7件作品挺進新北市科學展覽複審,並獲得大滿貫優異佳績,這是師生們近一年辛勤耕耘的成績,值得驕傲與慶賀!不過,同時也分享《謝天》一段的領悟:「愛因斯坦在非科學性文集《我所看見的世界》表示,他一生科學貢獻不是源於甲,就是由於乙,就連那篇嶄新獨創的狹義相對論,並無參考可引,都感謝來自同事朋友貝索的時相討論。換句話說,無論什麼事,包含科學探究在內,不是需要前人的理論奠基,即是需要師長同儕的支持與合作,還有等待機運的共同成就。」一旦我們選擇了星星一樣的高度,就不會在群眾過了頭的讚美和指責中,失去初心;我們可以愛因斯坦為師,抱持人道關懷與功成不居的格局來從事科學探究與做人做事,只願在無垠夜空中,放出星光,利益他人也成就自己。

   欣逢專輯付梓前,爰撰數語以為序,衷心感謝資優團隊的每一位師長,為學生用心營造一個有歸屬感、又具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不僅強調動手體驗,兼重深度思考、跨域整合的創發,以及情意的調節;許給學生一場又一場與「探究」談戀愛,探究的愛戀總是要拐幾個彎才來。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中山40、卓越奔馳 (40周年校慶感謝文)

 

中山40、卓越奔馳

     使教育顯得美麗的,是她經年在歲月流裡教人成人,啟導更為美好。一個凝神串流近40冉冉光陰,感念的應是前人傳承,厚厚奠基愛與初衷的教育沃土,那還真是一條涓涓的教育長河,積累與陶養代代中山人辛勤耕耘的教育學風與養分。上承前人下啟來者,現在,我們是後人乘涼;明天,我們將是前人種樹。要感謝此刻中山人的共同成全與成就,弦歌不輟、時雨春風,醞釀每每人事物的美麗相遇,豐足一場又一場的教育故事;一顆顆種子得以發芽,一個個可能得以開展,繼往開來滿是感恩!

    藉中山40周年校慶之際,重新串接「70-86年中山路的中山」、「86-88年成都街的中山」以及「88年迄今文化路的中山」校舍三遷的史料盤整,典藏記憶為中山故事館,並澄清「不惑」的中心教育信念。塵封的照片、文物、獎章躍然穿梭現實,各自細數中山過往的教育風景,萃取交織中山人長期的教育信念與圖像:「主張健康體格與智能發展同樣重要」、「強調自由與紀律是一體兩面且相輔相成」,以及「重視個性與群性的調和發展」;據以擘劃下一刻的中山,具體以「學習力、生活力、國際力、智慧力、人文力」為校務發展願景,持續領航中山超越中山,永續中山卓越發展。

一、主張「學習力」:我們要充實孩子的學習經驗、加強孩子的學習方法、增能

孩子的學習動力,培育孩子成為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者。

二、強調「生活力」:經營多元社團發展及研發校訂課程,給孩子適性發展與選

擇的機會,讓孩子探究自我存在價值,為自己學習與行為負責。

三、重視「國際力」:佈建國際化情境,引進外師逐步推動雙語教育。創造孩子

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的機會,激發社會公民參與的自主行動力。

四、善用「智慧力」的學校:在硬體方面,投注建設智慧化校園,分階段推動

    智慧建築管理、安全監控與能源管理服務。在課程與教學方面,打造中

    山為新北科技旗艦學校,重視學生探究與實作能力的發展。

五、講究「人文力」:型塑人文藝術校園,精緻閱讀教育推動,發展利他共好的

    生命校園。重構師生互為主體的關係,經營互相尊重、包容差異的校園文

    化。

     教育以身教作舟專業為楫,擺渡百年大業渡己成人,讓我們把中山的美好學風,是以校歌「公誠勤毅是校訓,服務奉獻為校風。四維八德傳道統,五育六藝教化通。中山兒女為國立大功,巍巍吾校中山國中」的高遠精神,傳唱到世世代代。

    

最後,要特別感謝所有中山家人奉獻與成就,也要謝謝來自各界的支持與協助,中山家園有大家真好!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關於「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校訂課程研發

 

關於「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校訂課程研發

         近年來藉著社群網路的契機,造就網紅、YouTuber順勢而起,資訊不再僅只是單方向的報導與傳遞,更可能是多面向的相互連結,知名youtuber、網紅,吸引了閱聽者的眼球/目光,更甚影響了許多學生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演算法與大數據分析使現實中每個人都活在被切割後的訊息泡泡中,操控與客製化閱聽者所看到的世界,所謂的「知」,常常不過只是包裝得更精美的無知而已;真實大社會相衍而生課題如假新聞、網軍操作、隱私權爭議等,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然而,現今學校教育為趕上數位科技的發展,往往關注在「科技器材」上進行裝備競賽、偏重「科技使用」;在真實教學現場,反而忽略了「媒體素養」最重要的「獨立」「思考」、「參與」能力培養。

    爰此,新北市中山國中閱讀專業社群自108學年度以來,利用課餘時間已進行16次的課程共備,邊做邊修邊學,協作研發「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的七年級校訂課程,引導學生共同醒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由媒體建構的世界,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強調各種經驗的重組與體驗,把課程當成是師生在經歷一個的未知旅程;另外,在課程轉化與實踐上,主張深度思考的共同學習,透過各文本的詮釋,重視學生的聲音與故事,帶動課堂學生的反思與賦權學生,不應隨媒體起舞,而是要有一套自己的解讀、判別媒體的方式,不要輕易接受、相信媒體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而要對這些訊息「存疑」,培養學生批判反思、探究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共同負起社會責任、參與公民行動解決。

    21世紀的學校教育已從背誦學習轉為思考探究,在對話式的深度學習中轉換知識,由「理解知識」轉為「知識的意義與作用」。是以,透過「品閱心視野-媒體識讀」校訂課程協作研發,鮮明課程發展的時代特徵、折射新學習圖像的多元面貌。在媒體識讀的課堂,我們會先誘發問題意識,而不是急著要把知識呈現出來;其次,要把學習歷程展開,讓情境中出現問題,主要透過資料檢索、提問對話、系統思考、寫作表達、事實查核等學習策略或工具進行探究與實作及生活應用。其課程目標除了使學生運用規則或方法來解決問題之外(先見),更需要有能力調整思維和活用知識去處理不確定性和變化(後見),以及採取批判的立場思考與行動(洞見),破框思維與創造多元價值,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最後,要特別感謝這一群與時俱進、專業實踐的閱讀專業社群教師夥伴!因為您們,豐富學習生態的專業知識,並擴展跨域閱讀的教學力,也引進多元資源,讓課程創新活化並永續發展。這步步走來確實不容易,但我們已經在路上。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哪怕是以愛之名

 哪怕是以愛之名

落下雨馬的雨在義與不義間。

生活是一次次的敲磨,太多阻擋、太多無常。幽幽渺渺⋯

沒有人喜歡遭遇困頓或無常恐懼。

但真正有勇氣去面對困頓與無常,將會在歷程中去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所處的境遇,以及認識境遇有情與無情。

凡一體兩面乃至多面,落下雨馬的雨在義與不義間。

所謂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變與不變不由分說,惟貪戀的缺憾迫得出離正見正思。

落下雨馬的雨在義與不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