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魚就是魚》


新課綱反映了現行台灣社會對於課程的深層哲學觀,以及期待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個人生活所扮演的角色。只有我們能夠敏察與正視其中的差異,才會發現問題,找到方法,建構一個善教樂學的專業學習環境。   

    分享一個有意思的寓言故事:
《魚就是魚》(Lionni,1970)描述一條非常想要知道陸地上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的魚,但是這條魚無法探索陸地,因為牠只能在水中呼吸。牠和蝌蚪交了朋友,而牠終究長成一隻青蛙,並且去到陸地上。幾個禮拜之後,青蛙回到池塘,報告牠在陸地上看到了甚麼。當青蛙向魚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時,魚的腦海里冒出來的一切形象都是以魚為基礎的:長著翅膀的魚是鳥,長著犄角和奶袋子的魚是牛,能夠直立行走的魚是人,這些思維的局限隱含以現有知識來建構新知識的危險性。
    「經驗學習」強調的反省式實踐,以及「跨域閱讀」主張的多元視角與理解,或許是新課綱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重要工具,提供大家參考,共學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