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活出精彩


活出精彩

-寫給中山愛苗生命教育主題刊

    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是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隻其貌不揚的毛蟲,將蛻變為五色斑斕的彩蝶。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可以歌詠出生命奇蹟的奧秘。–杏林子《生之歌》

    生命教育的內涵概括人生三問︰「為何而活?」、「應如何生活?」、「要如何才能活出精彩?」或觀照覺察、或思辨啟發、或行動實踐,逐漸提昇生命的品質,活出精彩的人生。關於這三個問題,不是慘綠少年初佩劍的探問,而是不能自免的人生課程。即便是這三個問題存有交互影響而不全然獨立,但試著化約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為自己出征》以及《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三本書的觀後感摘要,來逐一回應這三個問題,同時,也對應著我們真實人生,提供大家開啟對生命本質探源另一觀察選擇。

一、為何而活?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有一段關於生命開始與結束的故事︰小海浪本來過著很開心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注意到在她前面的其它海浪拍打到岸邊後便化為烏有,覺得很害怕。另一個海浪問她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傷心。小海浪:「因為我們要撞上海岸了,我們都會不見」另一個海浪:「妳不懂。妳不是一個海浪,妳是大海的一部份。」生命有開始,就會有結束,其價值在於我們是否全心全意的活過,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

二、應如何生活?

   《為自己出征》強調認識自己。倘若活在別人的眼光及掌聲下,就像隨時隨地都武裝著一件為了保護自己而刻意穿上的盔甲,然而這件盔甲卻成了她與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隔闔,也成了生命成長的侷限。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真正認識自己,找到熱情並跟隨它! 學習理解有些事必須經過歲月的淬鍊才會豁然開朗。就像人生的美麗有時是來自於化解自身的困境與昇華的喜悅。

三、要如何才能活出精彩?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寓意著最動人的英雄冒險之旅,不在於她打贏了多少外在敵人和怪獸,而在於她最終是否能戰勝自己、認識自己。一切事情都有目的,就看怎麼去善用它。經由覺察與反省來破除心智的迷障,行動與改變來突破既定的框架與格局,專注於當下,放下對結果的執念,盡妳所能,行動因此就自由,不再有野心、抑制或恐懼,便能樂在生活、活出精采!

 

    幾年前,在日本淺草觀音寺看見這幅對聯很有意思「佛身圓滿無背相,十方來人皆對面。」其實,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我們都應要有活出精采的覺察與勇氣,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肯定佈滿許多挑戰。但是,成功與失敗從來都不是句點,往往都要歷經幾次這樣的來回,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活出精彩。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我們抱著希望而來(中山國中104-107學年度校務發展說明文)


我們抱著希望而來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學校因為看待知識的新觀點、世界互動的新型態、世界對於工作定義的新詮釋、教養孩子的新方法、資訊科技的新力量、世代之間的新問題以及免試時代的學歷貶值等,已經產生學校教育根本性的變革。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預備得以安身立命的未來?可以預見未來的孩子不僅要適應未來,還要創造未來。因此,培養兼具備有「學習力」、「生活力」、「國際力」、「人文力」以及「智慧力」的全人發展的世界公民,是為我們學校發展的關鍵目標。

從承諾出發,共構有意義的教育地圖

     教育就是止於至善的努力過程,不僅在追求「擁有」更在追求「美好」。進步的力量讓教育不斷的超越期待,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在續寫優質中山歷史的當口,「固本學習」與「多元發展」是永續學校發展的堅持信念與態度。下一刻的中山中以「教得專業」及「學得有效」為辦學焦點,希望透過系統化的教育歷程,培養兼具「學習力」、「生活力」、「國際力」、「人文力」以及「智慧力」的全人發展的世界公民為目標。我們的做法是

一、我們是一所主張「學習力」的學校:綱要課程固本學習,先導基地活化教學,拔尖扶弱適性發展。我們要充實孩子的學習經驗、加強孩子的學習方法、增能孩子的學習動力;並促進夥伴之間的有機連結與互惠共學,形塑學校得以成為創生系統的沃土生態。

二、我們是一所強調「生活力」的學校:發展多元社團,建設探索環境,落實服務學習。透過「學思信願行」的教育歷程,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給孩子更多的團隊經驗、累積孩子為一件事、為另一個人去努力的經驗、提供孩子多元的標竿典範,讓孩子發現自我存在價值,進而願意承諾目標,無限的希望故事就會被醞釀、被發現、被發生。

三、我們是一所重視「國際力」的學校:精進雙語能力,佈建國際化情境,發展國際交流的校本課程,豐富多元文化學習機會,以及實際體驗活動。創造孩子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的機會,強化孩子的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增進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讓世界走進來,向世界要答案。

四、我們是一所善用「智慧力」的學校:建設協同合作學習資訊分享平台,推廣數位學習及差異化教學,智慧建築管理智慧安全監控,規劃智慧能源架構,智慧能源管理服務。給孩子付出和貢獻的參與機會,主動回饋終結被動學習,主張師生的彰權益能,創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科技智慧始終來自人性,役物而不役於物。

五、我們是一所講究「人文力」的學校:型塑人文藝術校園,精緻閱讀教育推動,發展利他共好的生命校園。引導孩子對「人」敞開,所以覺知人文關懷;對「事」敞開,所以涵養藝術品味;對「時」敞開,所以開展科技能力;對「地」敞開,所以思考環境責任。讓孩子在這裡探索、發展、尊重生命,深刻覺知人的價值與意義。

崇本務實,在意孩子的未來

    學校真正的向上,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翻新,更是讓內在固化意象相互撞擊,產生覺醒或反思的動力。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為主體的社群並且在其中行動,我們構築了我們個人經驗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擴大自由思考引導本質的潛能,以及精緻教育作為附加潛在教育價值。我們欣賞重視孩子們的活力,讓師生充分揮灑創意,透過利他共好的團隊合作,湧現人人領導的集體智慧,醞釀教育幸福、邂逅教育美麗。  

    下一刻的中山,只有角色分工、團結合作,就是ㄧ群人、ㄧ個團隊、ㄧ個家庭,不分校長、行政、教師、家長,共同守護經營不易的成果。一起開創更優質卓越的中山未來。我們的所想所做,都會形成我們的校風。而且孩子都在學、都在看。  

                                                     阿武校長 104.09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在意孩子的未來

    很有感於宮崎駿在電影《風起》中一段話:「誰看過風?我和妳都不曾看過,但是當樹葉顫動時,那就是風正吹過。」用春風來比擬教育的本質也具傳神,見與不見,它就在那裡,生命影響生命,所言所行都形成我們的文化,醞釀著幸福,邂逅著美麗。

    過去有幾次赴日本教育參訪的機會,讓我留下不少的「教育驚艷」。其中之一,是在教室中後方擺放了一個大暖爐,心裡不解:「大暖爐擺教室,學生跑來跑去不會燙傷嗎?」原來,日本教育思考在簡樸中養成孩子適者生存的能力。所以,在意孩子的未來不僅要在教育技術面的翻轉與改進,同時要在教育觀念的與時俱進與反思。尤其,新世代的青年人在思考上崇尚自由、願意公開想法;在行為上,喜歡分享及追求速度。相對於傳統追求「第一」、「競爭」、「標準」的價值都顯得衝突,無法對新世代產生影響。現在我們應該學習蹲下身來,尊重傾聽,與孩子們同振共鳴,如此建築在以同理情感為基礎的影響力,才會迴盪展開。以下拋出幾個想法與關心教育的您共同學習與行動

一、第一與唯一的翻轉:一昧強調與別人比較的第一,就像「龜」與「兔」要比賽跑,我們陷入了「愛拚一定贏」的情愫,如果烏龜始終了解賽跑不是專長,游水比較自在發揮些呢?孩子是種子而不是棋子,朝著孩子優勢與興趣出發,或許更能開展不一樣的廣闊天空。

二、競爭與合作的翻轉:競爭是基於利己的成功動力,唯陷入偏執的個人競爭,有可能會迷失於理性上的「不知為何而戰」,以及遺落於感性上的「高處不勝寒」。相對的,合作是基於利他的價值,預見明日世界的複雜混沌,需要集體智慧與專長合作,從學習合作出發,最終照見完整的自己、共生共榮的美好。

三、標準與多元探索的翻轉:標準限縮了可能與想像,也強化二元對立。其實,我們真實的人生,大部分是不存在絕對的「標準」,那麼我們又何忍於讓孩子汲營在標準世界裡找真實生活的答案呢?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與多元探索,不自我設限才有無限可能。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我們看見孩子的現在,都是複製我們大人過去的累積。所以,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時,我們是不是也冷靜下來想一想:要孩子孝順我們,我們是否有先感恩父母?要孩子尊重我們,我們是否先不惡意批評?要孩子努力用功,我們是否先熱忱工作?…;總之,我們要以身作則,在態度方法上合作,共同成就孩子的未來。

                                                     阿武校長 104.08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Yes,We can! -寫給中山新希望


YesWe can

                            –寫給中山新希望

    首先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中山的大家庭,中山人是生活有品的、中山人是認真學習的、中山人是感恩惜福的、中山人是終身閱讀的。我們以中山為榮!我們更要努力傳承中山的優質傳統,並發揚光大。

    我喜歡用故事來和大家互動。一則因為故事充滿想像與寓意,容易迴響、共鳴;再方面,故事比較不嚴肅,容易聆聽、記憶。這次特別為大家選定一則關於態度與承諾的故事,希望能為大家未來三年的國中學習生活,帶來生涯定向與進路的啟發。

    同樣是三個砌牆工人在砌牆。有人問其中一個工人說:「你在做什麼?」這個工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牆!」這個人轉身問第二個人:「你在做什麼呢?」第二個人說:「我在建一幢漂亮的大樓!」他又問第三個人。第三個人嘴裡哼著小調,愉快地說:「我在打造一座美麗又充滿希望的幸福城堡。」

未來國中三年,你對自己的期許又是如何呢?我們決定我們是誰,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不過,除了「勇敢有夢」標定屬於自己的生命座標之外,重要還是要透過具體行動來「努力實踐」︰

一、敏於覺察︰打開「陌生人」的眼睛,習焉不察的反省,學習與自己本身對話、與知識文本對話、與社會環境對話,彼此交互影響來照見自己。

二、開放想像︰不對自己設限,走出二元思考,採取多觀點來面對已知與未知,傾聽內外在的聲音,勇敢想像勾畫可能。

三、努力實踐︰嘗試建造自己的生命座標,保持謙虛的態度與實驗精神,凝聚前進的力量並全力以赴。

四、分享共好︰分享是一種力量,看似給予,其實是超越與照見自己的獲得,集結每個人向上的行動,引導社會真正的進步與美好!

在勇敢追夢的路上,肯定佈滿許多挑戰。但是,成功與失敗從來都不是句點,往往都要歷經幾次這樣的來回,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YesWe can

阿武校長104.08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為學習而教學

2012年九月有機會隨同教育夥伴至上海進行教育參訪。除了走進課堂觀課並參與課後研討,更直接與課改關鍵推手教育局長、特級教師及現場老師等對話討論,粗略概括「以學習中心」的典範移轉及「以科研探究」的實踐態度,是最值得我們借鏡的課改經驗。
回歸學生主體,希望著學生的希望
  以提問為例,孩提時的「ㄧ萬個為什麼?」與國中課堂「有沒有問題?(靜默)」成為強烈對比。傳統的課堂怎麼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與生活脫節,激不起求知慾」。以學生差異為例,課堂追趕教學進度而犧牲了學生學習的發展可能,「忽略傾聽同時否定了孩子的存在」、「減少發表討論同時停止了意義的建構」。
  最近俊緯主任進行生物科的「教學研究課堂」,我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改變:「猜想教學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習動機,也延伸了學習思考」、「善用生活化佈題,能明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所以,要回歸以學生主體的課堂,就是要進行「班級氛圍」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即是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孩子開朗的態度與自由的思考,追求傾聽與應對,實踐師生共同參與知識重現的過程。
重塑心智習性,幸福著教師的幸福
      隨少子女化的直昇機父母效應及升學主義影響下,面對越來越多的「無動力」學生,教師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職業幸福感漸遞下降。然而,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歷程,教師在職涯感受到快樂與幸福感,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喜歡學校、熱愛學習。
  這學期我們參採學習共同體計畫,轉型校本研修模式,在策略上,並進「同僚建構」與「課堂研究」;在歷程上,透過理論引導與教學反省來確立目標,透過課例對話與夥伴共學來典範學習,最後透過深化反省與任務驅動來形成教學風格常態性實踐。
  以課後研討實踐經驗為例,我們看見有的老師以小組對話動態紀錄圖來呈現同學間互動合作的頻率,有的則觀察特定學生學習狀態,有的則關注生活化佈題與學生回應動機之關係,每個老師的察覺都能被交融理解發展。
課堂的寧靜革命,交響著思考對話
  有活力的優化課堂該是有思考、提問、活動與情意的課堂。讓學生自主探索,整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觀察、比較、思辯等過程,體驗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教學生態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學科、不同老師各自演繹春秋。
    課堂上可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提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延伸成值得探究的新問題。也能設疑提問來激發思維,引導主動學習,進行意義性之延伸,讓課堂更開放、更有親近感。我們在實踐「以學定教」的動態歷程裡,確實也面臨了許多挑戰與困境。也正因此而提供了相互對話的素材,實踐澄明的歷程中,享受「學」與「教」的幸福。

思考的學校,學習的社群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美國伊洛克中學的一名學生發表一篇當時極為轟動的一等獎論文。大意是呼籲人們簽署一份請願書。請願書中提到一種化學物質「一氧化二氫」,要求對它進行嚴格控制,甚至於完全予以廢除。文中列舉「一氧化二氫」的七項重大劣跡包括:1.引發過多的出汗和嘔吐;2.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3.處於氣體狀態時,容易引發嚴重灼傷;4.一旦發生事故,吸入此物質可以致命;5.產生腐蝕的成因;6.影響汽車啟動裝置率;7.存在癌症病人的腫瘤中,且得到證實。請願書詢問了五十人,支持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只有一個人看了中學生的論文分析,驚訝地表示:「一氧化二氫?不是水嗎?水怎麼可以被禁用。」
    以上的例子,凸顯普遍傳統「囤積式的教育」的障蔽,使其批判思考的能力變得呆滯。有價值的教育活動,必須有能力解放已被體制化的思考與反應模式,進入批判反省的實踐活動,從認知衝突到反思,再由反思到主動認知上的重組,否則新的學習不會發生。學生的學習是如此,教師的專業精進亦是如此。
有思考的學校,才有思想的學生
    面對國內十二年教育改革,或許仁智互見。但對於改革發展的議題,我們應都視作互相對話的素材,它是一扇窗戶,引導我們看見自己與世界、與知識以及與自己的相對位置;它也是一面鏡子,啟發我們省察自身教學與政策的互動性,思考自身與課程的創造性,體認師師及師生的能動性。如此,我們才能在21世紀網路革命巨變的新世代,發現學校教育的新位置,探詢學生的新未來。
    長久以來,我們都將教學視與學習成就直接相關的目標導向行為,在各自的教室王國裡努力的追趕進度,顧著把書交完的同時,卻總是無奈於「孩子總是把話當成耳邊風」、「學生落差日益擴大」、「學生動不動就放棄學習」;另一方面,傳統上我們也把教師的專業立場建立在如何有效應用學術研究的知識,教師的教學也只不過是繼續再生產日常生活的常識,長不出新的東西。
    既然,我們都理解知識的量是無法窮盡的,並且未經思辯的知識是危險的。就必須重新反省課堂中「教」與「學」的關係以及「師」與「生」的角色,相信每一個孩子只要具備理論基礎和知識建構的能力,就能進行個人意義上的知識再生產,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匀出「追進度」的時間,聚焦在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品質上,例如「知識問題化,引導學生思考領會」、「設計開放問題,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強調學習方法的指導,提供會學的基礎」、「加強理答技巧,兼顧即時及延時回饋」、「主張平等對話,合作學習擴張效益」等,以便使學生更致力於學習。
有學習的社群,才有專業的老師
    教學是一組複雜的活動,我們往往看見的只是教學問題的冰山一角,教學日常行動的改變有很大部分是不自覺的判斷所支配,而這些所謂的「隱默知識」能被察覺,都是在與同事討論中,學生不斷回饋中,以及教學過程中後反省發現的。另外,我們也經常面對教學行動中許多兩難的情境,純粹從理論角度或他校經驗都不容易得到解答,只有透過視野的交融或反省,擴大經驗的覺知以解決教育問題的可能。所以,要促進教學改進絕非是透過由上而下的改革手段,而是以教師互相學習為改進的主線。
    最近由日本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就是創造師師或師生「共同價值」、「共同領導」、「共同分享」、「共同學習」、「共同合作」以及「共同改進」的有機連帶關係,以作為促進學校改進、提升教師彰權益能的平台。
(一)共同價值︰深信學生「一個不能少」,只要有動機,人人會進步。
(二)共同領導︰透過平等尊重的合作學習凝聚教學共識,每一個人都成為領導者。
(三)共同分享︰多角度及誠實的溝通,持續的對話與慎思。
(四)共同學習︰傾聽理解不同的想法,看見變通的策略或可能行動。
(五)共同合作︰運用社會互動來搭建學習鷹架,跳躍成長瓶頸並勇敢創新。
(六)共同改進︰建立學習型教學團隊,在教學行動中不斷反省與對話,深化理解,擴展專業能力。
教育改革不僅是物理變化,要有化學變化
    教育的改革一波接著一波,未曾間斷,但終究灰飛湮滅。或許我們都太過奢望改革帶來的新觀念與典範,能夠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或許我們都太急切於效益近功,壓縮了需要醞釀與等待的時間,用物理變化的方法努力解決尚未完全的化學反應問題。
   很顯然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移植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模式,而是引進觀點的循環發展,在貢寮國中的教育實踐場域,生長出「思考的學校.學習的社群」,持續的創新與實踐。

跨世代溝通: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有機會閱讀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的新作«晚熟世代»,書中提及晚熟世代的年輕人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要面對這個世界。而父母們又不夠成熟,不懂得放手。不論父母或小孩,都被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很多是憤世嫉俗的人?如果大部分年輕人都缺乏理想和抱負,對未來也沒有期待,就是國家很大的問題!」知名作家王文華則是有感而發地說:「上一代的人在工作態度上是採定存族的心態,一點一滴付出,不問收穫,將來一次提存成果就好。但是新一代卻是活存族的觀念,邊付出邊把收穫拿出來用,等不及。」但,轉過身來聽聽年輕人如何說,年輕人總覺得上一代人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結構的轉變,仍然用當年成長背景的價值觀,來評斷現在台灣社會結構的新生者,這是不公平的。
    所以,世代理解與溝通是跨世代之間彼此的責任。套用王浩威醫師的話,我們只有正面迎戰晚熟世代的問題,來取代退縮保護所造成無限上綱的焦慮與彼此攻訐。
一、       彼此理解取代差異比較:首先理解世代因成長背景所衍生的差異,並培養自覺省察,跳脫框架來思考問題,從對方的潛力及最佳表現來看待彼此。
二、       建立信任取代憂慮擔心:成年人擔心年輕人的未來,更擔心自己的處境;不信任的成見,反而傷害了對方?給予年輕人追夢過程更多的信任。
三、       增進溝通取代自戀中心:年輕人不願傾聽中年人,因為覺得想法舊了,中年人不願傾聽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懂得多。捐棄以上偏見,彼此平等尊重的相互溝通,都是學習與新關係的開始
四、       學習放手取代過度保護:過度保護不只失去學習及磨練機會,也增加跨世代彼此的憂慮與壓力,誠如「放風箏哲學」的收放自如、鬆緊控制恰到好處,風箏自然就能漫天翱翔。
 
    世界排名十大富人榜的企業家馬雲:「地上全是漏洞,但漏洞之間一定有條路,為什麼不找路,而是天天看漏洞?這世界不缺抱怨,缺的是解決抱怨的方法。」面對接踵而至的世代衝突、世代溝通與世代轉型等問題,跨世代沒有抱怨彼此的條件,只有彼此謙卑自己,不斷質疑自己、反省自己,共同合作正面迎戰。不過,知易行難,共勉!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變得幸福的勇氣

變得幸福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的閱讀想享
    其實我們都隱約知曉何謂幸福圓滿,只是看不見此生邁向它的確切路徑,方向錯了,自然就不會達到目的地。就像找優點與挑毛病哪一個容易?要改變與維持現狀哪一個容易?顯然,我們都自以為聰明地找出容易的路徑來出發。只要走得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都比站在原點更接近幸福。

前些年閱讀電影《美麗人生:Beautiful Life》,同時也閱讀幸福的真諦,以及變得幸福所需要的勇氣。電影《美麗人生》中的主角猶太青年圭多來到阿雷佐小鎮準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圭多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但卻被分開關押。圭多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遊戲。他以遊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圭多知道自己沒有力量去對抗所有的不公平,但又總有辦法從中取樂,光明面對所有橫阻在面前的挑戰。圭多知道這一切的噩夢都是暫時的,美麗的人生才是永久的。這樣發自內心對生命熱愛的執著,引領我們省思︰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什麼是幸福?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最近有機會接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談及生而為人的所有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彷彿又將圭多帶領到我的面前,讓我再一次閱讀幸福以及變得幸福所需的勇氣。試著梳理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等三個面向,來簡單閱讀想享︰
一、人與自我
沒有人是住在客觀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像石砥在水底,你說是流水塑造了石頭的形狀,而我偏要要說,石頭才是塑造了流水的樣貌呢!我們經常辛苦活在別人的期待與自戀主義的矛盾情境中,將自己極度膨脹,而對所有的別人都充滿懷疑與敵意。《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放下認同的需求,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不為宿命綑綁束縛的信念與熱情。
二、人與他者
適當的距離反而讓彼此有較大的反思空間,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別人並不會為了滿足我們的期望而活,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分辨清楚可以改變的與不能改變的,我可以努力將馬牽到河邊,可是那匹馬要不要喝水,就不是我的課題了。如同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把對自己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與貢獻他人。
三、人與環境

    傾聽更大的世界共同體之聲,我們都是世界共同體的一部分,彼此之間共生共榮。易言之,我們所言所行都會形成我們的文化,我們是生活在我們自己所創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