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為學習而教學

2012年九月有機會隨同教育夥伴至上海進行教育參訪。除了走進課堂觀課並參與課後研討,更直接與課改關鍵推手教育局長、特級教師及現場老師等對話討論,粗略概括「以學習中心」的典範移轉及「以科研探究」的實踐態度,是最值得我們借鏡的課改經驗。
回歸學生主體,希望著學生的希望
  以提問為例,孩提時的「ㄧ萬個為什麼?」與國中課堂「有沒有問題?(靜默)」成為強烈對比。傳統的課堂怎麼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與生活脫節,激不起求知慾」。以學生差異為例,課堂追趕教學進度而犧牲了學生學習的發展可能,「忽略傾聽同時否定了孩子的存在」、「減少發表討論同時停止了意義的建構」。
  最近俊緯主任進行生物科的「教學研究課堂」,我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改變:「猜想教學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習動機,也延伸了學習思考」、「善用生活化佈題,能明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所以,要回歸以學生主體的課堂,就是要進行「班級氛圍」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即是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孩子開朗的態度與自由的思考,追求傾聽與應對,實踐師生共同參與知識重現的過程。
重塑心智習性,幸福著教師的幸福
      隨少子女化的直昇機父母效應及升學主義影響下,面對越來越多的「無動力」學生,教師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職業幸福感漸遞下降。然而,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歷程,教師在職涯感受到快樂與幸福感,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喜歡學校、熱愛學習。
  這學期我們參採學習共同體計畫,轉型校本研修模式,在策略上,並進「同僚建構」與「課堂研究」;在歷程上,透過理論引導與教學反省來確立目標,透過課例對話與夥伴共學來典範學習,最後透過深化反省與任務驅動來形成教學風格常態性實踐。
  以課後研討實踐經驗為例,我們看見有的老師以小組對話動態紀錄圖來呈現同學間互動合作的頻率,有的則觀察特定學生學習狀態,有的則關注生活化佈題與學生回應動機之關係,每個老師的察覺都能被交融理解發展。
課堂的寧靜革命,交響著思考對話
  有活力的優化課堂該是有思考、提問、活動與情意的課堂。讓學生自主探索,整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觀察、比較、思辯等過程,體驗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教學生態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學科、不同老師各自演繹春秋。
    課堂上可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提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延伸成值得探究的新問題。也能設疑提問來激發思維,引導主動學習,進行意義性之延伸,讓課堂更開放、更有親近感。我們在實踐「以學定教」的動態歷程裡,確實也面臨了許多挑戰與困境。也正因此而提供了相互對話的素材,實踐澄明的歷程中,享受「學」與「教」的幸福。

思考的學校,學習的社群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美國伊洛克中學的一名學生發表一篇當時極為轟動的一等獎論文。大意是呼籲人們簽署一份請願書。請願書中提到一種化學物質「一氧化二氫」,要求對它進行嚴格控制,甚至於完全予以廢除。文中列舉「一氧化二氫」的七項重大劣跡包括:1.引發過多的出汗和嘔吐;2.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3.處於氣體狀態時,容易引發嚴重灼傷;4.一旦發生事故,吸入此物質可以致命;5.產生腐蝕的成因;6.影響汽車啟動裝置率;7.存在癌症病人的腫瘤中,且得到證實。請願書詢問了五十人,支持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只有一個人看了中學生的論文分析,驚訝地表示:「一氧化二氫?不是水嗎?水怎麼可以被禁用。」
    以上的例子,凸顯普遍傳統「囤積式的教育」的障蔽,使其批判思考的能力變得呆滯。有價值的教育活動,必須有能力解放已被體制化的思考與反應模式,進入批判反省的實踐活動,從認知衝突到反思,再由反思到主動認知上的重組,否則新的學習不會發生。學生的學習是如此,教師的專業精進亦是如此。
有思考的學校,才有思想的學生
    面對國內十二年教育改革,或許仁智互見。但對於改革發展的議題,我們應都視作互相對話的素材,它是一扇窗戶,引導我們看見自己與世界、與知識以及與自己的相對位置;它也是一面鏡子,啟發我們省察自身教學與政策的互動性,思考自身與課程的創造性,體認師師及師生的能動性。如此,我們才能在21世紀網路革命巨變的新世代,發現學校教育的新位置,探詢學生的新未來。
    長久以來,我們都將教學視與學習成就直接相關的目標導向行為,在各自的教室王國裡努力的追趕進度,顧著把書交完的同時,卻總是無奈於「孩子總是把話當成耳邊風」、「學生落差日益擴大」、「學生動不動就放棄學習」;另一方面,傳統上我們也把教師的專業立場建立在如何有效應用學術研究的知識,教師的教學也只不過是繼續再生產日常生活的常識,長不出新的東西。
    既然,我們都理解知識的量是無法窮盡的,並且未經思辯的知識是危險的。就必須重新反省課堂中「教」與「學」的關係以及「師」與「生」的角色,相信每一個孩子只要具備理論基礎和知識建構的能力,就能進行個人意義上的知識再生產,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匀出「追進度」的時間,聚焦在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品質上,例如「知識問題化,引導學生思考領會」、「設計開放問題,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強調學習方法的指導,提供會學的基礎」、「加強理答技巧,兼顧即時及延時回饋」、「主張平等對話,合作學習擴張效益」等,以便使學生更致力於學習。
有學習的社群,才有專業的老師
    教學是一組複雜的活動,我們往往看見的只是教學問題的冰山一角,教學日常行動的改變有很大部分是不自覺的判斷所支配,而這些所謂的「隱默知識」能被察覺,都是在與同事討論中,學生不斷回饋中,以及教學過程中後反省發現的。另外,我們也經常面對教學行動中許多兩難的情境,純粹從理論角度或他校經驗都不容易得到解答,只有透過視野的交融或反省,擴大經驗的覺知以解決教育問題的可能。所以,要促進教學改進絕非是透過由上而下的改革手段,而是以教師互相學習為改進的主線。
    最近由日本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就是創造師師或師生「共同價值」、「共同領導」、「共同分享」、「共同學習」、「共同合作」以及「共同改進」的有機連帶關係,以作為促進學校改進、提升教師彰權益能的平台。
(一)共同價值︰深信學生「一個不能少」,只要有動機,人人會進步。
(二)共同領導︰透過平等尊重的合作學習凝聚教學共識,每一個人都成為領導者。
(三)共同分享︰多角度及誠實的溝通,持續的對話與慎思。
(四)共同學習︰傾聽理解不同的想法,看見變通的策略或可能行動。
(五)共同合作︰運用社會互動來搭建學習鷹架,跳躍成長瓶頸並勇敢創新。
(六)共同改進︰建立學習型教學團隊,在教學行動中不斷反省與對話,深化理解,擴展專業能力。
教育改革不僅是物理變化,要有化學變化
    教育的改革一波接著一波,未曾間斷,但終究灰飛湮滅。或許我們都太過奢望改革帶來的新觀念與典範,能夠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或許我們都太急切於效益近功,壓縮了需要醞釀與等待的時間,用物理變化的方法努力解決尚未完全的化學反應問題。
   很顯然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移植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模式,而是引進觀點的循環發展,在貢寮國中的教育實踐場域,生長出「思考的學校.學習的社群」,持續的創新與實踐。

跨世代溝通: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有機會閱讀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的新作«晚熟世代»,書中提及晚熟世代的年輕人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要面對這個世界。而父母們又不夠成熟,不懂得放手。不論父母或小孩,都被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很多是憤世嫉俗的人?如果大部分年輕人都缺乏理想和抱負,對未來也沒有期待,就是國家很大的問題!」知名作家王文華則是有感而發地說:「上一代的人在工作態度上是採定存族的心態,一點一滴付出,不問收穫,將來一次提存成果就好。但是新一代卻是活存族的觀念,邊付出邊把收穫拿出來用,等不及。」但,轉過身來聽聽年輕人如何說,年輕人總覺得上一代人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結構的轉變,仍然用當年成長背景的價值觀,來評斷現在台灣社會結構的新生者,這是不公平的。
    所以,世代理解與溝通是跨世代之間彼此的責任。套用王浩威醫師的話,我們只有正面迎戰晚熟世代的問題,來取代退縮保護所造成無限上綱的焦慮與彼此攻訐。
一、       彼此理解取代差異比較:首先理解世代因成長背景所衍生的差異,並培養自覺省察,跳脫框架來思考問題,從對方的潛力及最佳表現來看待彼此。
二、       建立信任取代憂慮擔心:成年人擔心年輕人的未來,更擔心自己的處境;不信任的成見,反而傷害了對方?給予年輕人追夢過程更多的信任。
三、       增進溝通取代自戀中心:年輕人不願傾聽中年人,因為覺得想法舊了,中年人不願傾聽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懂得多。捐棄以上偏見,彼此平等尊重的相互溝通,都是學習與新關係的開始
四、       學習放手取代過度保護:過度保護不只失去學習及磨練機會,也增加跨世代彼此的憂慮與壓力,誠如「放風箏哲學」的收放自如、鬆緊控制恰到好處,風箏自然就能漫天翱翔。
 
    世界排名十大富人榜的企業家馬雲:「地上全是漏洞,但漏洞之間一定有條路,為什麼不找路,而是天天看漏洞?這世界不缺抱怨,缺的是解決抱怨的方法。」面對接踵而至的世代衝突、世代溝通與世代轉型等問題,跨世代沒有抱怨彼此的條件,只有彼此謙卑自己,不斷質疑自己、反省自己,共同合作正面迎戰。不過,知易行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