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為學習而教學

    2010年歲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多哈宣布,上海參加了以考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能力為宗旨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在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中,上海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指標得分中均名列第一。」
    今年九月中旬有機會隨同本市教育局長官、校長及輔導團夥伴,抵達上海為期54夜的教育訪問這次的參訪不同直接走進課堂觀課並且參與課後研討直接與課改關鍵推手教育局長、教研員、特級教師、學校校長、教研組長以及現場老師對話討論,眼見為憑、耳聽為據,粗略概括「以學習中心」的典範移轉以及「以科研探究」的實踐態度,是最值得我們借鏡的課改經驗。具言之,二次課改之後的上海教育在「以學定教」的價值驅動下同時啟動「課程」「教材」「教師」以及「課堂」的翻新與改造。其中,上海黃浦區教育局長王偉鳴所分享「辦學生喜歡的學校」育人為本之教育理念,一言語蔽了2009年以來,推進上海黃埔區教育改革的設想,更激動起教育反省與實踐的漣漪。
回歸學生主體,希望著學生的希望
    一個認真教學卻不激發學生對學習渴望的老師,就和鑄打冰冷的鐵器沒啥兩樣,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要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培育。質言之,學校的一切教育手段都是學習潛能開發的外因,而學生自覺的積極參與學習是內因,只有兼顧內因與外因,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
    以學生提問為例,孩提牙牙學語階段的「ㄧ萬個為什麼?」,到了國中課堂「有沒有問題?(靜默)」成為強烈的對比,傳統的課堂到底怎麼了?「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都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只有解題的指導,缺乏思維的訓練」、「忽視學習準備,無法深入思考」、「教材與生活脫節,激發不起求知慾望」。
    以學生差異為例,追趕教學進度而犧牲了學習困難學生及學習的發展可能。「忽略了傾聽同時否定了孩子的存在」、「減少發表討論同時停止了意義的建構」、「捨棄合作學習就無法探究社會互動的理解發展」。
    以最近俊緯主任進行七年一班生物科的「教學研究課堂」實際中,我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改變:「猜想教學的設計,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延伸學生的學習思考」、「教師課堂組間的關注引導,有助激活各小組的互動對話」、「教師若能善用生活化佈題,能明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所以,要回歸以學生主體的課堂,就是要進行「班級氛圍」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進一步而言,即是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孩子開朗的態度與自由的思考,追求傾聽與應對,實踐真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共同參與整個知識重現的過程。
重塑心智習性,幸福著教師的幸福
    隨少子女化的直昇機父母效應及長期升學主義影響下,面對越來越多的「無動力」學生,教師們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職業幸福感漸遞下降。然而,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歷程,教師在自己職涯感受到快樂與幸福感,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喜歡學校、熱愛學習。所以,教師得有辦法處理教師自己與學生身上以體制化的思考與反應模式,否則新的學習經驗是不可能發生。
    這學期我們參採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計畫轉型校本研修模式,在策略上,並進「同僚建構」與「課堂研究」;在歷程上,透過理論引導與教學反省來確立目標,從原生態實踐轉型為自主性實踐,再透過課例對話與夥伴共學來典範學習,轉型成為活化性實踐,最後經由深化反省與任務驅動形成教學風格常態性實踐。其中,心智習性的共構是關鍵,包括了個別主體與習慣的覺醒,課堂教學革新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也實現了人的復活。
    以課後研討實踐經驗為例,以前「教學觀摩」的指定輪流發言情況已不復見,代之以集體智慧的激盪,提供新的訊息和不同的觀點,討論發現有效的解決策略,或對策略的適當與否,做出評價與反饋。我們看見有的老師以小組對話動態紀錄圖的方式來呈現同學間互動合作的頻率,有的老師觀察特定學生學習狀態,有的老師提醒生活化佈題與學生回應動機之關係,因為脫離評價的方式,每個老師的察覺都能被交融理解發展。
課堂的寧靜革命,交響著思考對話
    教學思考與行為應是「理解」、「轉化」、「教學」、「評估」、「反思」與「新理解」的動態循環歷程。傳統的課堂往往只重視或完成了前面三個步驟,普遍忽略在教學行動中不斷反省,無法對自己的行動產生更深的理解建構教學的實踐性智慧進而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有活力的優化課堂應該是有思考有提問有活動並帶有情意的課堂。讓學生自主探索整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觀察比較思辯等過程體驗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教學生態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學科不同老師各自演繹春秋。
    以數學課堂為例,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延伸成值得探究的新問題應是「以學定教」的教學思考出發點。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關注學生理解數學思考等過程性回饋也是數學課堂活力的體現。
    以語文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嘗試猜想教學,設疑提問,對話討論等多元策略來激發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其次對知識內容與學習方法的提煉思辯或進行意義性延伸也可以讓課堂更開放更有親近感。
    從「以教定學」轉型為「以學定教」應是不斷修正的動態歷程,在實踐的歷程裡,除了以上所提的可觀的成功經驗,我們確實也面臨了許多挑戰與困境。也正因為這些挑戰與困境,提供了一套相互對話的素材,實踐澄明實踐的歷程中,享受「學」與「教」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