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友善變革

就組織與領導而言,「策略─結構─系統」的模式,已漸漸被「目的─程序─人」所取代。請問身為未來國民中小學校長,你對此管理哲學思維的轉變看法為何?對你的辦學與領導又有何啟示?
前言:更具人味兒的領導風格
   電影《不能沒有你》開啟法理與人情間抉擇的思考空間,亦促使管理哲學思維的反省。真正的管理,不是建立在人為的組織層級和權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文化上,它屬於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校長的領導或經營,都需要在科學的合理性和認知的系統性之上,加入個人的反省性和社群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如此無論組織或成員才能在績效的追求、權力的運作和問題的解決上,融入道德的關懷和包容,也才能使組織及其成員之間得以奠基於民主訴求的基礎下,彰顯教育均等適性的價值。
 
一、「策略─結構─系統」組織與領導的模式特徵:
(一)強調組織的績效責任:透過經濟性及客觀理性來追求組織效率及利益的極大化,不僅要設計更嚴謹的期望,也將重點從投入轉為成果。
(二)主張組織為一穩定性的實體:組織事件具有秩序且依線性的因果法則展開,組織與組織環境都具有可預測性。
 
二、「目的─程序─人」組織與領導的模式特徵:
(一)主張願景:促進意義的創造與傳送,型塑和諧共生的組織氛圍。
(二)強調倫理:注重對話協調、程序正義,展現無宰制性行動、建立權力平衡關係。
(三)重視人文:尊重各個獨立事件與組織成員的反省性、主動性及實踐性。
 
三、個人對於此管理哲學思維轉變的看法:
(一)管理哲學本體思維的反省:以人為本,強調人的靈魂與意志,主張人性的關懷與同理心的關愛。
(二)管理哲學目的思維的反省:全人發展,意識到人性的尊嚴和生命的多元和活力。
(三)管理哲學方法思維的反省:完全學習,敏察環境變遷,追求不斷超越的價值信念。
    從哲學角度思考的確帶給我們許多思考管理行為的角度與省思,每一種管理行為也可以從不同模式的哲學思維中找尋其定位與認知圖像。但校長的經營或領導是否有一定的、絕對的標準或模式?這些都不是從理性思維可以抽絲剝繭後獲得普遍法則者。也因此,校長才更有自我發揮和創造的空間,也才不會因為其職位、角色、或法令的約束而淪為學校經營的工具,乃至於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四、對於個人未來辦學與領導的應用與啟示:
(一)善用彰權益能領導,發揮專業權威
1.落實教師專業自主,擴大參與學校教育革新工作,擴展成對成員自我的理解。
2.重視溝通對話歷程,用心傾聽成員聲音,以合議式溝通來建立共識。
3.善用律則個殊與交叉,強調成員個別差異,型塑優質領導行為。
(二)推展學習型組織,促進專業成展
1.學校校長主動學習,從官僚領導轉型為學習者,形成學習氛圍。
2.鼓勵教師對話互動,轉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塑造優良教學文化。
3.給予學生明確成就期望,重視人文、科學課外活動,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三)重視價值規範,建立卓越組織文化
1.分析社會變遷與學校發展目標,建立共同願景,糾合成員意志與內聚力。
2.尊重成員尊嚴,慎訂法令規章與律則,落實學校行政程序上的保障。
3.強調合理歸屬與認同,推行人性化激勵措施,激化高昂的服務士氣。
(四)善用團隊組織,進行組織革新
1.體認團隊管理的重要性,擺脫傳統科層限制,增進組織生存與適應。
2.推動學校組織再造,投入更多努力進行學校革新,追求創新不斷自我超越。
(五)落實社會正義,重視弱勢族群教育
1.了解及尊重不同的種族文化,肯定人的人性與存在,建立一個以人為規範的人文情意社會。
2.透過教學、課程與輔導進路等教育歷程,體現人文關懷,維護弱勢學生受教權。
(六)運用良好的公共關係,強化專業的組織形象
1.建立優良辦學績效口碑為根本,透過適切行銷溝通組合,發揮學校品牌及形象效應。
2.重視訊息輸入與回饋,適切回應內外部環境需求,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增進學校經營實質效益。
 
結語:「役之,而不被使役」的圓熟智慧   




    在教育的環境中,人乃教育活動的主角,人是相對的傾向具有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特質,學校教育更需要彰顯生命的交融和文化的傳承,故理性不可缺,但卻不是讓理性把人工具化、制度化、績效化;相反的,人要駕馭工具、建構制度、制訂法令,以成就績效,另外,有權者必須理解自己的權力所在,也必須理解自己的無力感所在,然後將自己的權力運用管理在合理的範圍。如此才能建立倫理紮根、合鳴共振之優質校園氛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