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貢中教育實驗之二:推動課堂教學研究

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改革列車,會不會是另一台「普悠瑪」?
    最近國中各校都陸續進行複習考,刻意與幾個學校的現場老師對話,藉以觀察免試入學所帶來的教育現場衝擊。A師:「學生沒考幾分鐘就不寫了,下課前10分鐘,大概班上只剩10個同學還在寫。」B師:「以前學生還有升學目標,現在好像很難說服學習的動機。」C師:「學生學習差異越來越大,前段學生還是很拼命,後段同學仍然沒有起色,但是中間段學生越來越向後段靠攏了。」D師:「現在學生都會教育老師說,免試了所以免事了吧。」
    當我們把教育資源集中在後中階段,不斷宣示高中優質化比率,試問面對成就差異逐漸拉大的學生素質,高中端如何穩定學習品質,又如何優質?
    當我們聚焦入學方式的討論,做父母的焦慮、當老師的疑慮,但大部分國中學生免試所以免事了?
    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教改列車,會不會是另一台「普悠瑪」?
    為了避免國中教育「不正常」的持續擴大,個人以為,在國中教育現場的我們應該立即要回歸「學習」這件事的本質來反省:「學什麼?檢討12年一貫課綱、學校本位課程等」以及「如何學?檢討傳統教學模式、評量方式與內容、補救教學的落實等」。
課堂教學研究是一扇窗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是一面鏡子:景中有畫,畫中有景。透過共同學習來提升課堂品質。
    彰化師範大學李明燕教授最近到貢中來進行教學實習輔導,李教授是以地理的教材教法與評量見長,結束完七年一班的地理課堂觀課後,直誇我們貢中學生上課情況的穩定以及互動發言的踴躍,並對學校目前七年級實施的分組教學抱持高度的興趣,也對分組教學位置不同安排的所產生的成效差異,有了許多精采的對話與討論。討論會中李教授擲地有聲拋了幾個問題引發深思:「免試入學之後,以知識中心的教學是否有需要改變?如何改變?」、「我們國中的教育是要培養未來的地理學家,還是懂得活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問題。」、「面對科技工具的發達,知識隨手可得,主動學習的能力與習慣是否更重要?」、「我們老師是要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來教?」。巧合的是,李教授的提問正是我們決定推動課堂教學研究的實驗目的,試藉由課堂教學研究,省察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思考課程的創造可能以及體認師生與師師的能動性。除此之外,我們還想累積學校本位的教學案例,建立普遍的理解,提供老師教學的「窗戶」與「鏡子」,減少錯誤嘗試與摸索,從容出時間進行有效教學。
有階段任務但沒有時間表,有意義的等待,螺旋式展開與收斂的辨證歷程。
    雖然我們同步邀請了「名師講座」、規劃了「共讀分享」作為課堂教學研究的準備,在沒有校本的成功經驗之上,似乎還是很難突破教師已被體制化的思考與反應模式,面對「開放教室」、「活化教學」,在這實驗推動開始,大部分老師確實是被動跟隨著。我們可以理解現場的存疑與不安,因為整個實驗歷程是在「標準化」的教育環境裡,探尋一個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也相對地,促發了「啟蒙」、「賦予力量」以及「責任感」的非預期學習結果。
    基於此,將課堂教學研究的推動過程暫且分成「原生態實踐」、「自主性實踐」、「活化性實踐」以及「常態性實踐」等四個階段,並明確有階段任務但沒有時間表的原則,目前我們僅在「原生態實踐」進行滾動式修正實踐階段。
一、               原生態實踐階段:這個階段由教務主任擔任教學演示工作重複數次,每次邀請6名教師擔任學生分組觀察員來進行觀課,校長則是擔任主任教學的觀察者,參與者共同進行課後研討,且同期間,邀請專家講座以及理論共讀,讓教學知識與課堂情境緊密聯繫,持續辨證出正確的方向。
二、               自主性實踐階段:原來分次的觀課教師轉變角色,開始輪留擔任教學演示者,除了參與成員共同觀課並進行課後研討外,並增加教學及研討錄影剪輯播放,邀請專家引領進行全校教師共同研討。
三、               活化性實踐階段:本階段聚焦在校本經驗的教學案例分享,以及與成功案例進行對話研討,透過多元觀點,協助老師們建立自己的教學長處與理解個人的限制,創造出新的理解。
四、               常態化實踐階段:本階段關鍵在於引進特別的教學任務,例如結合未來教室或閱讀策略融入等,建立個人的教學風格。
課堂教學必須兼顧「知識」與「全人」的發展,才會是一有魅力的優質課堂。
一、       問題式學習會激發主動探索的動機、創意以及同學間的革命情感。問題的診斷是為關鍵,應是未來聚焦討論的要點。
二、       老師展現的尊重與傾聽以及結合生活中的議題教學,能有效的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       以觀察學生學習為主的課後研討的教師互動相對活絡,但大部分還是在客觀發現上描述,比較少分享某個教學事件帶來的特殊感受以及表達教學觀察歷程的學習、新思考,或者準備採取哪些行動?
四、       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習力之間存有正相關,所以,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也不可以忽略。
五、       透過研究驗證方式「學生座位的安排」、「提問方式的變化」、「分組人數的調整」等,能有效提煉主要的概念與結論。
    專業不應該只是自由心證,課堂應該對外公開,這樣有別於長期累積心智習性的宣誓與行動,確實要面對許多考驗與挑戰。所以,花時間使每個階段與環節形成意義是有必要的。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的教育信仰: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不只是學生要學習,老師也要學習,在教育行動中不斷反省,才能對自己的行動產生更深的理解,並擴展專業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