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貢中教育實驗之一:全校教師共讀

楔子
12年國教上路前 教師須受18小時集訓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12年國教希望培養孩子的多元軟實力,成功關鍵在於老師改變教學觀念和策略,教育部進入備戰狀態,明年起陸續調訓中小學教師完成增能。民國1037月底前,全國8.7萬名國、高中教師都必須接受5門課18小時「12年國教教學專業能力」課程研習;全國3892所中小學的學科或領域召集人,則必須參加「差異化教學」集訓,協助教師跟上潮流,以嶄新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
 
傳統的教師專業成長多半被期待並應該要做些什麼、怎麼做?被要求嵌入一系列的能力,不但抹煞了教師專業的主動性,也忽略現場教師經驗脈絡的努力,自然無法引起共鳴。教師的專業成長的規畫粗略應涉及「願不願意」、「能不能」、「行不行」等三個面向層次,通常集體進修研習最多僅能觸及專業技術認知的提升,而且無法顧及個別差異,成效有限。我們相信理念是通過教師來實踐的,所以,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方式要改變,老師進修學習的方式也要正視改變,讓老師從自己的學習經驗的覺察,反思課堂學習方式的調整。另外,在專業進修內容的設計,除了「專業能力」層面,更應是全人式的開展,才會「歡喜做、甘願受」。
    這學期目前為止,我們利用分組的方式,48小時共讀的時間,完成全校老師第一本共讀書佐藤學的《學習的革命》的討論分享,令人驚艷的是,每一組在報告方式上企圖融合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概念,做不同程度的側重呈現來帶領,有的重視提問討論的運用、有的重視小組間的對話發表、有的實際演示靜默時間的運用等。老師也把書中經驗對照現場脈絡交互詰問、對話、反省。
      舉例來說,自然領域嘉微老師就提出在班級嘗試進行同學報告活動的教學準備,但成效不如預期。進一步來說,安排每個同學上台報告都很精采,但是紙筆評量的成績沒有顯著提升。在共讀現場的討論,有夥伴針對問題提出了報告後的提問設計,是要「對已經習得知識的重現」、解決「簡單常規問題的延伸」,還是「懂得解決策略」等,因為「報告活動」本身就是一對話文本,如何引領與其對話就會考驗理解的層次;也有的夥伴提醒評量的設計也是影響因素,綜合推論的題型,不見得靠記憶解釋能力能解決等。
       透過「共讀」提高老師間的對話質量,凝聚了彼此的有機連帶,運用「討論分享」讓每個人都能進行個人經驗意義上的實踐智慧再生產。在這美好經驗下,我們要展開第二本書阿蘇老師《希望教室》的教師共讀,共計36章直到學期末。
    12年國教的實施適度鬆綁了升學的壓力,開拓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實驗空間,注入另類教育型態的可行元素,應該是因應個別差異、適性教育要來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們也可以運用教育實驗的歷程,創造有意義的符號及訊息的傳送來形塑教師的觀念,以獲得教育改變的承諾與支持,但是這樣的實驗絕非遵循一定的教育食譜配方,而是互相適應的過程,同時改造了教育設計與實踐者的行為。所以,沒有任何一次教育改革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教育改革一定是漸進的歷程,學校改革如此,相信整個教育的改革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