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想飛的鋼琴少年-請學習放手

想飛的鋼琴少年-請學習放手
教育意志的危險:教育者會以干涉的姿態選擇有影響力的世界以進行教育
世界追不上他的聰明,唯有裝傻才能逃離
    維特自出生那天起,彷彿就是來自外星的小王子。他有蝙蝠般的靈敏聽力、媲美音樂神童莫札特的鋼琴才華、精通股市操盤的數學頭腦,最喜歡看的讀物就是百科全書。雖然父母希望維特未來成為偉大的鋼琴家,但他卻和所有小男孩一樣,只想在天空飛翔。為了逃離父母加諸在身上的沈重壓力,維特總愛跟在古靈精怪的爺爺身邊,一同探險人生。一個下大雨的夜晚,維特決定不再為他人而活,戴上爺爺和他親手打造的翅膀,縱身一躍、飛上天際…。場景回到現實生活,我們經常設法藉著孩子來滿足自己,經她們來使自己不朽,我們在孩子的四周築起圍牆,以種種的信仰、意識形態、恐懼和希望,將她們加以塑造。而將自我實現淪為自身的投射和使人心滿意足的同一化。我們卻無知底把自己的環境背景傳遞給她,就會使她和我們的限制永遠延續下去。
兒童之生活與命運,原來屬於其本身
盧梭是自然主義的旗手,書中開宗明義就強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如此,幼小的生命亦然,他主張以「回返自然」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認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社會人,而僅僅是人。教師或父母與其說是負責將兒童導向社會所希望方向的代理人,毋寧說是兒童本性的支援者。教育並非實現社會的要求,而是為實現個人之要求。
唯有順著兒童本性加以引導,才可以成就完整的人格
盧梭就提及教育的階段性,唯有順著兒童本性加以引導,所謂「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實現自己的本真;成佛就是個人的充份醒覺。鳥能飛翔,但無法快跑;兔能快跑,但無法飛翔;調和自然、社會與自己的互動,才可以成就完整的人格。主張012歲的教育是消極的,若非危及生命,不需要過度保護兒童,也無需灌輸道德與真理,重視感覺教育,免除惡習和錯誤;1315歲的教育不在於教會孩子各式各樣的知識,而在於教會她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及熱切追求真理的心。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提及:如果我現在遇到還是小孩子的我,該說些什麼話才好呢?「你長大之後,也要繼續保持現在心中的想法ㄡ!只要用功讀書、累積經驗,把它伸展下去。現在的你,便會在你長大之後的身體活下去。而你背後的過去的人們,和在你前方的未來人們,也都會緊密連結著」。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後,仍能留存的東西。所以回過頭來,教育應當是怎樣的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