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學生學了沒?

今明兩天是學校行事安排的第一次段考,早上的校園阒靜中略帶有緊張的氛圍。看見幾個孩子緊張的抓老師問問題,有的豁然開朗,有的還是眉頭深鎖,讓我想起一個有關教學的啟發故事。
   有一個學生學習困擾是長期恐懼數學代數的解題問題,她的父親為他遍尋數學名師,分別找到三位老師,這三位老師對於學生的問題有不同的啟發。第一位老師花了很長的時間診斷學生數學學習的問題所在,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問學生,學生說:「面對數學代數解題,我還是感到困難且恐懼,但是我知道問題在哪裡了」。第二位老師介紹了所有可能發生類型的數學代數解題策略之後,學生說:「面對數學代數解題,我還是感到恐懼,但是我知道去套用各種解題策略了」第三位老師不期待他教會他什麼,只是扮演引導者,讓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只是扮演催化者,加速學習或改變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說:「面對數學代數解題,還是會感到挑戰的難度,但我已經不懼怕數學代數解題問題了」。
    黃武雄教授:「人的心智發展無疑潛藏指數律的伏流,指數的底數是關鍵。」也就是說,原本數學底子好的人,每堂數學課獲得的心得也比較豐富。教學也是這樣,當教學內容只是普遍形式,無法與孩子的直接經驗結合時,受教者只是順應附合,沒有產生意義。所以,不去檢討「底數」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不斷增加「指數」的內容知識或考試,往往會與預期的學習效果愈來愈遠。佛家說:「理事無礙。」教師必須善於開拓空間,使師生心智互動多元化和彈性化,把知識與經驗做有意義的聯結。所以教學是減法,協助學生澄清概念,減少不必要或錯誤的知識資訊;教學亦是加法,搭建孩子知識背景的鷹架,讓其知識經驗超越他個人一時一地之限制,伸向遠方,走到過去與未來。
    其實我也很好奇這次段考的試題內容,因為試卷的內容反映了該階段教師的教學內容與重點、教學的互動及預期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走到教務處與俊緯主任聊到課程計畫的編擬及試卷資訊的公開。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可否藉由試卷編製工具的應用,除了幫助老師釐清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關係,確保測驗能反映教材的內容,能夠真正評量到預期學習結果之外;亦能透過試卷編製工具應用及結果的難度分析的過程反省檢討課程計畫(教材詮釋)及教學方法。所以評量的質才是之前提及所謂指數的底數,否則一直增加評量的量,是否確實能提升學習效能?還是方便的護守教學安全感?
                             請我們共同來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