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

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
 
讓紀律帶領到成功的彼岸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先生認為「紀律不應該只是表面上的服從,而是深思熟慮後的自我要求,然後變成自己的習慣。」確實,如果我們可以開始學習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當目標、理想明確之後,自然會要求或自律自己,實踐的勇氣就會在行動呈現。
         國外曾針對一群1415歲學生做一項研究,他們給學生一個裝一塊錢的信封,然後告訴學生,他們可以馬上花掉錢,也可以等一個禮拜後,把裝錢的信封帶來領兩塊錢的獎金。當然,他們也對學生做了IQ測試,結果發現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習成績,高自律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成績表現更好。強調學生人權的今天,過於強調興趣學習,卻忽略學習過程中,本質上就存有「得勉強自我的時候」,造成學生們缺乏執著的追求,遇到困難時,便難表現出毅力、頑強和克服困難的決心。梁實秋在〈學問與趣味〉:「我們在求學時代,應該暫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著性子接受教育的紀律,把自己鍛練成為堅實的材料。學問的趣味,留在將來慢慢享受不遲。」可見紀律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可幾,卻是終身受用。
 
愛的紀律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如果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比方說吸毒、罵髒話、亂丟垃圾等,剛開始也許會覺得很自由,事實上,我們的心靈已經被罪拘禁住了,最終會嚐到罪的苦果,就是我們成了罪的奴僕,被罪綑綁住了。換言之,因為我們重視保健紀律,所以獲得健康的自由;因為我們強調道德的紀律,所以獲得心靈的自由;因為我們遵循學習的紀律,所以我們獲得智慧的自由;。最最真切的自由終是存在於看不見的看見。
 
勇於管教,紀律轉化自律
有一則寓言故事,就是有個孩子因為犯惡行被判死刑,臨刑前要求母親讓他再吸口奶,結果是將母親的奶頭咬斷,他說,如果媽媽及早在他犯行的時候糾正他,今天他就不會犯了死刑的罪。所以讓孩子在紀律中學習,才是真正的愛他們;做師長與父母的,不需害怕與他們之間產生張力,而放棄對他們的管教。管教不是為了顯示我們成人的權威,而是為了幫助尚未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在當中漸次學習如何管理自我。日後,孩子一旦能依循內在的需求與學習的意願,去自由選擇工作,他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一個能支配自己的人,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正是一個獨立個體在群體生活中必具的良好社會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